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宋桂芳:公众为何跟中石化的吊灯过不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7日07:48  扬子晚报

  作者:宋桂芳

  有两则关于中石化的新闻,不妨比较阅读:一是发改委价格司在“关于成品油价格有关热点问题的说明”中表示,中美油价“基本相当”,然而,其列举的美国三地油价都是美国最贵的油价,作为比较的国内油价则是价格较低的93号汽油,事实上,扣除税负后美国不少州的油价还是要比我们低(7月16日《扬子晚报》);二是,有网友爆料“中石化大楼一盏1200万的天价吊灯”,再次把中石化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今日本报A13版)。

  就此新闻,最有趣的评论是,就在前不久,中石化权威人土还煞有介事地声称,企业为了承担社会责任,去年炼油实际亏损1144亿。有网友大概算了算,原来中石化也就“亏了9533盏吊灯而已”。

  平心而论,一家企业装上1200万的吊灯,雕栏画栋,或者重楼飞檐,都不算什么稀罕事。财富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如何消费都是市场主体的权利与自由。我们实在没有道理可以论证中石化的吊灯是装100万还是10万的好,也没有权力倒逼企业跟着我们的消费意愿走。然而,中石化的这个天价吊灯又显然深深刺激了民众,原因很简单:一是它擅长于向政策哭穷,既然能哭来财政的真金白银,则不应当在现实中搞人格分裂;二是它不断传递一个“低油价不成活”的理念,降价降得心不甘情不愿,涨价涨得理由牵强。

  按理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和它讨论讨论油价形成机制,分析分析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怎样的油价才更具市场理性,寻求认知或价值认同上的统一。遗憾的是:一方面,当事企业抛出“裸油价”等概念继续忽悠公众;另一方面,群众监督或舆论监督在油价问题上一直难以有效掘进,抛出的问题不是没有回音就是被稀释,丧失了正面对话的良好氛围。于是,既然油价成了久攻不破的堡垒,那就只有从“吊灯”等角度入手,寻求突破口,指桑骂槐,声东击西,迟早会把企业引导到核心问题上来。

  中石化的“吊灯”被异常关注,不能不说相关职能部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譬如发改委价格司不仅拿美国高价油比我们的低价油,而且只到“中美油价基本相当”这个结论为止,逻辑悖逆不说,论证目的也让人诧异——难道比较中美油价的结果就是为了让大家搞懂谁高谁低?其实,数字上比大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较的终极目的还是指向国内油价合理与否。在关键问题上避重就轻,只谈“相当”不“相当”,不对合理性给出判定,注定无法让公众满意,朴素的民意自然会一如既往地以其他形式表达对高油价的不满与不解。

  长期以来,我们在油价沟通与协调机制上缺乏一个公正公开的对话平台,凡事由垄断油企说了算,加上部分职能部门倾向性鲜明的“解释”或“说明”,公众的合理追问已经渐被扭曲,产生知情与监督权无法被满足的失落感,进而只能寻找“吊灯”等物事唤起话语新鲜感,七拐八绕地回归到油价问题上去。公众为何要和中石化的吊灯过不去?搞清这个问题,并积极回应民意诉求之本意,石油企业才不至于沦入动辄得咎的境地,监督也才不至于异化成骂楼怨灯的闹剧。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石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