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社论
河南杞县人在本月17日开始大批离家出走,从多个方向离开乡土前往市区,一度导致道路拥塞。杞人的恐惧源自一个月前就在流传的消息:当地的钴材料发生泄漏,或产生致命危险的辐射污染。在无法核实消息正确性的情况下,杞县人选择了逃离。日前这个消息被环保部和当地政府确认为虚假消息,多数外迁的杞县人已经返家,警方还拘捕了5名涉嫌散布假消息的网民。
追根溯源:上月7日,杞县利民辐照厂在利用钴-60对农作物进行辐照时,突发“卡源”事件,即钴-60无法恢复至原来的安全储存位置。当地封锁消息,不通报情况,不接受采访,不允许报道,听任事件经过月余的发酵,直到本月12日,杞县政府才第一次发布公告。蝴蝶效应就在官方的遮掩中暗自生成,环保部的通告迅速引爆它,随即出现杞县人集体出逃的现象。
这是一幕现代版本的“杞人忧天”,尽管有着荒诞的一面,然而其含义并非民众的无事生非或庸人自扰。如果起因仅仅是流言,却能够逼迫人们离乡背井,足见恐慌的严重程度,民众不相信当地政府的解释。从当地政府操作信息的实际情况看,绝对存在值得反思的错误。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更不是用信息公开与否就能概括的。
放射源发生异常后的30多天里,杞县人实际上被置于无可依赖的境地,没人理会他们的惊慌。而政府隐瞒风险,等于主动离弃急迫想了解真相的民众。日常生活的经验强调了不安全感,也强化了对当地政府的不信任。既然认为当地政府不准备保护他们,那只能靠自己,出逃就成了最理性的自保办法。
“杞人忧天”的事例证明,当地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绝非没来由的指控。这是政府要正视的缺陷。但当地政府似乎没有理解这一点,而将居民出逃归咎为谣言蛊惑,逮捕发帖者,仍用片面维护自身权威的老办法来处置事态,实质上是拒绝自省,习惯性地远离居民的安全需求。总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让行政行为落入窠臼,这才是可怕的。
当地政府掌握绝大部分信息,一旦控制信息流出,民众和当地政府立刻隔绝,民众还能相信谁?这不仅关乎信息公开的机制,更反映出在信息垄断的情形下,社会缺乏多样的、同样权威的、除政府以外的信息来源。杞县人不相信有关部门,却也没有第三方可以信任。引发杞县人出逃的机理就始终存在,换了时间和地点照样会发生。
理解杞县人离乡躲避的动机,不能无视行政懈怠的实际表现,更要在执政为民的方针下检讨过失。忙着抓捕网民,把事由归罪给他们,同时责怪民众“不明真相”。这些举动试图辩解,好像当地政府信誉也是事件的受害者,而不是缘起。如此,除了炫耀强力外,偏离了举一反三的正确轨道,恐怕是开错了药方。
综上所述,对杞县人出逃风波的定性应该是:它是一次民众自发采取的避险自救行为,民众无可指责;它是一次由当地政府处置安全隐患不力引发的社会事件,流言只是导火索;它是一次警告和提示,它也是一次机会和遗憾,没人能够一再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