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郭之纯: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6日02:46  青年时报

    特约评论员 郭之纯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是温总理本次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可忽视的一大亮点。

  这句话不仅充分肯定了百姓对政府的批评权,而且还明确表示要创造条件让百姓更好地兑现这项权利,体现出十分理性的执政态度。当然,“批评政府”实际上现在每天都在发生,公众对政府的批评权可谓越来越大,“批评力”也越来越强了。但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作出明确和强调,其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仍然特别充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直到现在,还有相当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官员对外界批评存在着扭曲的认知,特别惧怕批评,面对批评时往往不是认真反思或理性论辩,而是使出种种手段试图掩盖消除。譬如,有的地方设置了“控负办”以控制负面新闻,有的地方创设出“诽谤政府罪”这种莫须有的罪名,还有的地方面对批评者甚至不惜动用强制力量,诸如“××诗案”、“××网案”、和“跨省追捕”、“进京抓记者”等闹剧,多是由于对批评没有正确的认知。

  在如此背景下,“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不仅是对常识的强调,同时更可视作权力的一次表态和对批评的一种定性。有了这样的表态和定性,批评的合理性便被充分肯定,“批评力”因此更加增强,

  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双方的定位更加明确,今后公众批评政府、新闻舆论监督政府,显然就会少些不必要的顾忌。

  事实上,强化公众对政府的批评权,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诀窍。有些惧怕批评者可能认为,公众的批评会让政府降低威望,号召力、领导力等将会受损;或是认为批评声音多了强了会“坏事儿”,让某些打算落空。这其实是错误的看法。首先,允许乃至鼓励公众的批评,并不会影响政府或官员的形象,更不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气氛。恰恰相反,可以充分表达意见的公众,才更能心平气和,更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一些公共性的社会难题才更能出主意、想办法而不是一味抱怨;放开公众的批评权或许会暴露一些社会矛盾,但这只会促进矛盾的解决而不会使之增加,所以社会决不会因此而变乱。从政府一方来说,显然是有这种意识和素质的公众越多,社会就越好管理。简而言之:公众越多批评力,政府越强执政力。

  所以,容忍批评、欢迎批评、鼓励批评的政府,方是真正理性的政府。当然,要让公众批评政府的权利更充分地实现,仅从宏观的理念方面进行强调是不够的,还应该在制度方面从细落实。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2010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政府 批评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