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评论 > 2011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提交了关于设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的提案,指出“目前国内多数学术期刊还处在收取版面费维持基本生存的状况中,而版面费的收取缺乏政策依据,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此前,版署新闻报刊司负责人也表示,将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进行监测评估,对学术质量差、经营水平低、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予以停办。
我国学术期刊的乱象,源自学术量化考核和评价机制。期刊版面费的市场,也皆因学者个人利益须和论文直接挂钩所致。在学术的江湖上,论文数量好比金钟罩铁布衫。没有论文,你就不算学界中人,学位、职称、津贴、晋级及一切好处,全部与你无关。如果把论文质量和学术价值比作内功,那么这内功实际上很少有人问津。论文数量既然成了混学术江湖的硬通货,在这个江湖里混的人自然要苦练外功,不管写论文,抄论文,能发表的就是好论文。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期刊的有限版面成了稀缺资源,供不应求。于是,在这个江湖里混的人,自然要把精力放到论文的数量上了。不管写论文,抄论文,能发表的就是好论文。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什么东西一沾上钱,就很难保持清白。哪怕是原本应当承载学术精华的严肃刊物,往往也难挡钞票的诱惑。其实,那些不看论文质量、只求聚敛版面费的刊物,其手法与制贩假证的小贩无异,只不过,这种鸡鸣狗盗的行径,对学术氛围和社会风气的危害更强更隐蔽。
当下,新闻出版部门针对版面费问题加强监管,这是件好事,否则借版面费敛财的歪风将会愈发而不可收。不过,所谓禁收版面费的做法,或许能治标却很难治本。因为学术评价机制不变,学者的生存需求不变,论文的市场需求又如何能变?单纯让版面费戈然而止,并不现实。就算明面上禁了,私底下却可能促成更为严重的期刊类学术贿赂。
为了治本,国家对于学术期刊不妨加以系统评估和规范管理,促成其改制,摒弃把学术期刊完全推向市场的做法,逐步减少版面费存在的空间。一方面,希望有关部门联合采取措施,扭转目前较为单一的学术考核和评价机制,逐步斩断论文市场的畸形需求;另一方面,建议加大对高质量刊物的扶持力度,推动我国从学术论文数量大国向质量大国的转变。
蔡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