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东欧访问的李克强总理连续工作近20个小时,与七个国家领导人会见,成果丰硕,其中铁路合作最为抢眼。中塞匈三国总理25日宣布,合作建设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罗马尼亚正商讨引进中国高铁技术。此前李克强出访泰国达成中泰高铁合作意向。总理的亲自“推销”,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关键性的“临门一脚”。
中东欧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发展愿望迫切需要突破口,引进中国价廉质优的先进铁路系统,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对各方都非常划算。但真正落实这项合作,就远不是理论上那么简单,如果没有领导人一锤定音的强大推力,其操作过程中多如牛毛的现实矛盾和阻碍,很可能将这笔生意搅黄。在国际贸易中,这样的先例并不少。
“领导人推销员”在西方国家一直颇为流行,过去中国领导人做得相对不多,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制造业能拿得出手的实在不多。如今中国制造业产值已占全球20%左右,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世界第一,其中有不少成套大项目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中国领导人顺势而为,做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外交调整。很显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中国追求和平发展,国家崛起主要是通过商业竞争的方式,而非战场拼杀的方式实现,这离不开对国际市场的持续开拓。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就树立了为“发展”服务的理念。每一代领导人都有不同的使命。比如邓小平任中国领导人时期出访不多,但接待了大量国外企业家,推动了国家对外开放、招商引资。
李克强总理选择高铁,作为“中国制造”向海外推销的一张国家名片,这并不是偶然。全世界都知道,中国高铁所承载的期望、质疑、痛苦、心酸等等,比其他任何“中国制造”都厚重。往大了说,它有点像中国发展的缩影:速度惊人,尽管其间遭遇重大挫折,但在世界和国人自己的复杂评说和强大压力下负重前行,最终实现飞跃,赢得世界认可。
能花钱买你的设备和技术,就是海外对中国高铁最高、最真实的认可。“7·23”事故刚过去两年多,中国高铁的国内运营总长度上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国外市场前景相当明朗,这超出了国内外舆论当初最乐观的预期。
“成功者是不受指责的!” “7·23”之后,中国高铁只有靠扎实过硬的发展成绩,才能避免被口水淹死,才能有出头之日,才能将昔日的口水凝固成自己成长的年轮。中国的整体发展也是一样,只有等到中华民族真正复兴的那一天,对中国道路的怀疑、讥讽和否定才会大范围消失,世界将主动给中国以欢呼和掌声。
可以预见,海外今天对中国高铁的认可,很大部分将“出口转内销”化成国内对中国高铁的更多自信。而中国自信心总是需要在境外绕一圈才能建立。这本身是否也是中国社会不成熟、不自信的表现,对此我们需要反思。
说总理的推销是“临门一脚”,是因为这之前还需要球队整体的配合,需要其他队友的盘带、过人、助攻,“临门一脚”得分既是前锋个人的能力,更是球队整体实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