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穗
不久前,在东海防空识别区争端中,美国先是派B52飞机做出支持日本的行动,后又建议美国民航公司尊重中方的规定,展现出美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务实态度和均衡技巧。这也说明,只要我们坚持做有利于中国安全和区域稳定的事情,言出行随,持之以恒,不放狠话,不使虚劲,中国的安全利益就会被各国所承认。
不过,面对变化的区域和世界局势,我们在解决安全问题的时候不能只采取头痛医头、刺激-反应的方式,而应纳入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手段的整体安全战略。眼下应该优先着手进行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区域安全框架设计。
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与东盟和韩、日等国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对安全事务和主权争议采取搁置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先从低政治的议题入手,可以集中精力解决经济合作的问题。然而,在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下,这种安全隐患就被凸显出来,暴露了整个亚太区域在安全方面的缺陷。
目前亚太区域的安全框架主要还是冷战时期的盟国体系,美日同盟、美韩同盟、美菲同盟、美澳新同盟仍被视作是区域安全的基石。正因此,在美国重返亚太后,美国的一些盟国狐假虎威,挑起主权争端,意图借“大哥”压迫中国吞下有损自身利益的苦果。要改变这一局面,中国需引领亚太区域安全设计,打破靠盟国体系保障安全的传统做法,探索建立公平照顾各方利益、协商处理各种争端的区域新安全组织。
具体说,一是办论坛。可以先从区域安全论坛开始,对区域国家面对的安全挑战进行梳理,通过智库间的沟通了解不同国家的立场和意见,寻求解决思路,为国家间谈判做铺垫。二是定原则。主要是“不动武”原则,区域国家应该明确不动用军事力量介入渔业、资源、海事等争端,在主权争议中划定底线。
三是反结盟。从历史经验看,盟国体系是战争体系,而且是打大仗的组织。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是冷战遗迹,如今在安全领域搞小圈子既不适应全球化时代,也不利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区域安全框架应该坚持以区域国家为主,而请美国人当安全保障,如同把大象请入瓷器店,最大可能是把亚洲变成一地瓷片的大象窝。这代价谁付得起?
四是多商议。在各国政府和首脑之间,应多就安全议题进行商议。区域经济长期发展没有安全保障不行,安全与发展应该成为区域国家共同解决的两大任务。总之,从加强沟通交流开始,降低对抗意识,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案,假以时日,就能够建立符合亚太整体利益的新安全框架。对亚洲各国而言,定个睦邻规矩,邻居安全,自己安全,何乐不为?
中国希望“和平崛起”,也警惕并防范对中国崛起的“不和平扼杀”。在这方面,上合组织的经验值得在亚太地区广泛推广,中国不仅需要加强国防力量,更需要建立区域安全机制,以建设性态度建立符合相关国家长远利益的安全框架。与美国人要实现“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不同,中国亚太战略的目标是要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这就需要亚太国家共同努力,摈弃冷战思维和遗迹,建立起包容亚太各国的安全框架。对此,作为亚太大国的中国责无旁贷。▲(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