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明年的假期怎么放》节目中,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谈道:“我们一年365天,现在我们法定节假日11天,带薪休假平均10天,再加上104天的双休日,加在一起是125天,就是一年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休假了。等于是干2天就休1天。”
的确,干2天休息1天似乎是一种不错的待遇。只是,抽象的概括隐藏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公休日算不算假日?纸面的规定到底能否兑现?人们的休假质量又如何?没有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只是一句似是而非的“干2天休息1天”,不仅不会对舆情有引导作用,反而会引起公众更大的意见。
首先,双休日算不算假日?在统计数字时,专家把104天的双休日也算在了假日之内。这当然是一种统计的方法,只是这种统计的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公众的权利状况。因为,双休日相当于公休,是工作之后的休息,与放松性的休假不是一个概念。人们谈的休假更多指的是法定假日,以及带薪休假。只有这些假日才是供人们完全自由支配的,是一种生活质量的提升。比较而言,双休日只是一种保底的权利,法定假日和带薪休假,尤其是后者,才是提高的权利。因此,在谈及假日时不宜将公休日与假日混在一起。
其次,纸面的规定能否如实兑现?虽然在统计数据上,我们的法定假日和带薪休假的假期总和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但毕竟各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如果实事求是地看待假期的数量,并允许和接受双休日计算进假期,目前的休息时间还算令人满意。但问题是,即便是现有的休息是否就能够兑现?如果不罔顾现实应该明白,能够做到带薪休假的单位没有那么多,能做到法定假日按时放假或加班补偿的已经不错。这些问题教授看不到吗?
第三,人们的休假质量如何?以刚刚发布的春节假期为例,虽然春节假期还是7天,但公众最为期待的除夕却不放假,这对公众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在除夕这个最需要阖家团聚的时刻可能无法团聚,意味着除夕这一天的法定假日的种种待遇,比如过路免费将随之失去。在公众的理解中,这样的7天假期是不如以前的。更为明显的是,每年拼凑起来的黄金周所带来的问题。尽管,黄金周的确带来了经济的井喷和出游的盛况,但代价是交通、景区的超载及休假质量的下降。这还不算那些根本无法正常休假甚至休息的人们。
总的休息时间的增长,这是需要看到的事实。但是,总量背后可能隐藏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在一些群体的身上存在,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休假质量。我们只有看到这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我们的休假状态才能稳步提升,我们的假日才能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实际需求。那时,根本不需要用干几天休息几天说事,人们自然会感受到假期带给自己的满足感。 乾羽(江苏 教师)
(原标题:“干2天休息1天”隐藏了多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