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鹰
近半月来,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对冯小刚新作《私人订制》表示“失望”,这宣泄失望的火势,在冯小刚撕破影片刚公映时乐对“恶评”的笑脸,用京骂“丫的”小钢排炮回击影评人后,并没有稍微减弱。
在我看来,在2013年12月贺岁档期上映的《私人订制》,就是2009年12月贺岁档期上映的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私人订制》的上映表现,重演了当年《三枪拍案惊奇》的全部剧情:最强阵势炒作、最高垄断式排片,且在上映首周呈现“越骂越有票房”的奇观。
2013年末,我对《私人订制》不存在失望。在看过2008年底公映的《非诚勿扰》后,我就对冯小刚的电影再没有期待了。对《私人订制》没有期待,当然也就没有失望。
一个批评家,不应当跟在导演的影片后面跑,而应当对这个导演有整体判断,要有未来预测。现在那些满怀痛心和正义追打《私人订制》的批评家,如果回头梳理一下冯小刚的导演轨迹,就会发现,他们对冯小刚喜剧片不弃不离的期待,其实应中止于2004年的《天下无贼》。
将喜剧拍成悲剧、闹剧拍成正剧的《天下无贼》,当时获得了影评界和观众的一致喝彩。《天下无贼》让我们看到了擅长“京味侃片”的冯小刚,还有“悲剧深度”的另一面,而冯小刚也顺势转型,后来拍摄了《夜宴》(2006)、《集结号》(2007)、《唐山大地震》(2010)和《一九四二》(2012)。但是,这些“悲剧大片”,一片更胜一片地暴露出冯小刚“正经起来”后的力不从心和笨拙。
雄心勃勃冲击奥斯卡的《夜宴》,将莎翁的《哈姆莱特》活活弄成一个血淋淋的惊悚片,在片中,我们看到的只是美工出身的冯小刚对冷绿色调反衬血红色的偏爱。当时多位重要批评家特别推崇的《集结号》(他们给它戴上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转型”的桂冠),前半部不过是《拯救大兵瑞恩》中枪战场面的中国版,而后半部让人想到的只能是《秋菊打官司》的军人版。《集结号》的精神样片应当是《阿甘正传》,但似乎冯小刚忘了参考。
我没有看过《一九四二》。据媒体报道,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的悲剧情怀中国观众没有看懂,而海外也看淡这部冯自称“突破了对民族历史的解读”的悲剧大片。我还见有评论说《一九四二》是“有悲无剧”的“日记体电影”,我信!
纵观冯小刚的导演作品,《天下无贼》是用冯氏喜剧之长,藏其悲剧之短,是将他早期搞笑的热幽默以悲情弱化为冷幽默,片中葛优与刘德华的喜悲配戏非常出彩,也叫人另眼相看冯导演。但是,《天下无贼》用空了冯小刚的全部储藏,此后他不仅拍悲剧电影笨拙吃力,而且拍喜剧片《非诚勿拢》,也只能是非常勉强地贩卖冯氏幽默。现在冯小刚已到这个节气上,对《私人订制》还能指望什么?
关键是,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到2013年的《私人订制》,冯小刚没有长进,而泡着网络长大,因此接受了国际电影滋养的观众,已经“不服”老冯的喜剧了。
在2013年12月26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上,以《一九四二》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冯小刚感言道:“随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了四亿(作者按:《私人订制》2013年12月19日正式公映)。我认真拍的电影不卖钱,这给我很大的困惑。”冯小刚这样说,在我看来,是矫情包含着无奈。所谓“矫情”,就是冯导演用“很大的困惑”炫耀自己有能力左手捞钱、右手献艺;所谓“无奈”,就是冯导演真的搞不懂观众,实际上也搞不懂今天的电影了。
冯小刚现在称《私人订制》为“随便拍的电影”,张艺谋当年对《三枪拍案惊奇》也有类似的表达。他们这样公告,是要大家明白,片子拍烂了,原因种种,关键不是导演能力有缺陷,而是导演用力不够。这样表白,自然是“大导演”才有的气派和资格。然而,他们认真拍的电影又怎么样呢?
张艺谋在《三枪拍案惊奇》之后“认真”拍了《山楂树之恋》和《金陵十三钗》,前者的平淡和后者的惨败,已令“张艺谋神话”破灭。而冯小刚呢?认真拍的《一九四二》能在中国拿华表奖,在西方主流电影界却是“门都摸不着”:它“代表中国”参评金球奖、奥斯卡奖,都只能做花钱报奖的门外看客,入围资格都没有获得。
冯小刚在用“丫的”回击不恭维《私人订制》的评论者同时,还在微博中如是自我表功:“《一声叹息》突破了婚外恋题材禁区;《天下无贼》突破了贼不能当角的禁区;《集结号》突破了战争对人性描写的禁区;《一九四二》突破了对民族历史的解读;《私人订制》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我尽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责任,无论创作还是市场。自视甚高的影评人们,我如果是一个笑话,你们是什么?”
冯小刚自我居功的“五个(题材)突破”,如果是在1983年讲,可能会令人肃然起敬,但是,他讲这话时已经是2013年末,而2013年,政治局七常委都笑纳了自己的卡通像。这样自居于“题材突破”,就表明冯小刚不是真的老了,而是真的还没有走出三十年前他家居住的北京军队大院。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冯小刚以这个“五个突破”自居的时候,他不仅表明自己对电影只有“政治责任”,而且似乎是从来不看外国电影。放眼世界,他的“五个突破”,哪一个不是国外导演玩烂了的!
两相比较,张艺谋比冯小刚强。张艺谋毕竟还是曾经被国际电影界承认的“中国大导演”,而冯小刚则始终只能在中国内地电影体制中为“获奖”还是“捞钱”而有“很大的困惑”。所以,面对国内舆论的否定性意见,曾经有国际声誉的张艺谋是有底气憋住的,而没有国际后盾的冯小刚就只能不惜失掉“大导演”身价,粗口撒野了。
我看到有评论说,冯小刚用粗烂的《私人订制》赢得高票房,是向观众透支了他的票房信誉。然而,我更赞成许多看了《私人订制》的观众的评论:面对今天电影观众的需求,冯小刚已经是才尽艺绝了。
张艺谋、冯小刚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作为导演,他们五十来岁就走进了创作能力衰竭期,这意味着“文革”期间成长起来的一代电影人,因文化根底浅薄,相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中国,显得“水土不服”了。前者已往,后者何在?这是中国电影在内地电影市场扩张,因而票房大盘剧增的同时,所面临的根本忧患。
(作者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原标题:我对《私人订制》不存在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