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士兵:“圣诞老爸”给亲情伦理上了一课

2014年01月02日11:46  海外网

  父爱不只是如山一样沉厚笃实,也会如丝一样柔软暖人。在刚刚过去的圣诞节,南京工业大学大一女生杜慧颖就被细暖入心的父爱深深打动了。她的爸爸装扮成圣诞老人,从外地赶来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满满的父爱,让女儿觉得是天底下最最幸福的孩子。

  我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对这位装扮成圣诞老人的“中国好爸爸”发自内心树起大拇指,也更加认定,在做父亲这件事上,我们要补的功课实在太多了。除了要给这位老爸点赞之外,我觉得,也要对这位幸福的女儿投注激赏的目光。原因很简单,在远方的她能常回家看望父母,还经常制造出惊喜。她说,“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推一推,但是对爸妈的陪伴却是不能一直等的。”

  这句话击穿了很多人的内心。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会有多少老人在守着灯火,看着窗外无边的暗黑,盼望着儿女绕膝的幸福时光到来?遗憾的是,现实留给他们的,却是太多空荡荡的房子和空荡荡的心。

  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传统理念已经被现实彻底冲决。当然,这种情况有现实的原因,比如,现在的中国人拥有更大的迁徙自由空间,人口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很多人都只能成为大地上的异乡者。但是,这种现实又绝不是父母与子女长久血肉分割、素难谋面的绝对原因。在一个交通发达的年代,在一个假日休闲时间渐然充裕的年代,很多人游离父母没有贴身尽孝,不应该总把原因推给现实,而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丢掉了传统伦理,松断内心原本坚实的亲情纽带。

  人生奋斗绝对没有残酷到要抛弃亲情的地步,社会也绝没有把人逼到需要放下亲情才能去完成自我实现。“圣诞老爸”一家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在维护亲子关系和实现子女尽孝方面,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梁漱溟曾把中国文化称为“孝的文化”,对此,我非常认同。我以为,奉养父母、爱亲敬亲,这种人伦关系,应是永恒不变。当然,我们走进现代文明,需要摒弃太多“愚孝”的观念,问题是,对传统伦理与亲情孝道,我们不论在传承方面,还是在创新方面,都处于断裂地带,都存在太多的不作为。

  事实上,如果非要把子女尽孝的义务推给法律来约束,法律也会让人看到其失灵的残酷。最有力的例证,莫过于“常回家看看”的立法在从纸面走进生活之后,一脸尴尬,根本就没能让很多老人的空巢里充满子女的嘻戏声。亲情伦理,亲子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的事,就是人心的事。我们最应该反思的是,到底什么原因,让人心自私冷漠到可以置父母于远方不顾。

  文化的事情应该交给文化来办。胡适说过,孝道是中国的人文教育。遗憾的是,中国社会现在恰恰处于一个人文教育存在巨大漏洞的时代。对学生来说,应试教育讲的是功利性、工具性;对成人社会来说,厚黑学、成功学讲的更是追名逐利的冷漠之道。于是,面对远方提供的所谓人生机会,面对职场单位所谓的忙碌生活,很多人忘记了远方还有苦苦守望的父母。

  “圣诞老爸”给亲情伦理上了一课。我们的生活从来都没要求将自己封闭在远方小屋无法拾步回家,问题往往也只是因为我们内心丢掉了原本像宗教一样值得信仰的亲情伦理,我们失去了笃定的维系亲子关系的生活方式。于是,像父亲装扮圣诞老人看望读书女儿这样的事,才会成为现代社会的家庭传奇,而这恰恰又是我们最大的悲剧。不能补上传统伦理这一课,不能让人性在亲情中实现救赎,亲子关系注定会越发松垮,呈现出更大的断裂与空白。

  (单士兵,海外网专栏作者)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扬子晚报:地铁“偶遇”书记,认出来的为何不是市民
  • 环球时报:港警拘捕闯解放军营地者,这就对了
  • 环球时报:1894、1954、2014,中国的三个甲午年
  • 人民日报:2014,你将如何存在?
  • 刘雪松:若无泪奔,请别猥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