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电视台记者在地铁里遇到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就跟着拍摄采访。书记乘地铁新闻播出时,记者声称是“偶遇”。这个“偶遇”引起许多人的怀疑。
《新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当时跟拍记者徐谨。徐谨称,与市委书记确实是偶遇,新闻的真实性是“完全经得起检验的”。
市委书记好不容易去乘一次地铁,就偏偏那么巧被记者撞上?怀疑者猜测这一采访是事先的安排,记者为了避免“作秀”的嫌疑,就特别强调是“偶遇”。
据报道,吴天君坐地铁是因为担心开会迟到。这一说法马上又招来网友的议论。媒体人方炳焯讽刺说:“原来坐地铁不需担心迟到和堵车,难怪平时大大小小的领导都是为了忍受‘堵车’的痛苦而宁愿自己去坐专车,把方便让给所有群众……”
一般人在地铁“偶遇”熟人,顶多是点点头打打招呼,不会觉得如何意外。而在地铁里“偶遇”市委书记,那就是一种奇遇,就像遇到“火星人”。一次“偶遇”就引来这么多的新闻、质疑和议论,可见一定级别的领导大都是公共交通里的绝对稀客。
新闻理论里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意思是常见的事不算新闻,罕见的才是新闻,哪怕这罕见的事是普通的和应该做的事。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政府既没有围墙,也没有岗哨,人们可以自由出入。1997年,维也纳市长是个女性,据说她就经常到超市买菜。民众在超市里“偶遇”市长,既没有人围观,更没有记者因为市长“亲自买菜”而采访她。估计在奥地利,市长买菜如果成为新闻,这本身才是新闻。
2011年8月,美国副总统拜登一行5人到北京的一个餐馆吃饭总共才花79元,当时也成为人们热议的新闻。而这样的事在美国不会是新闻,更没有人热议。
但我们领导的办公室则外有警卫门卫把守,内有工作人员把关,能进到办公室接受领导的“接见”是十分难得和十分荣幸的。领导出行,往往有专车开到门口接送,一般人无法接近。百姓很难知道一些领导的行踪,唯一可赖以判断领导大驾光临的,是那些开道的警车和前呼后拥的跟班。
深藏不露的领导有一种莫测高深的神秘和威严。他们一旦在大庭广众出现,往往让人惊奇,甚至令人受惊。2012年8月,广州萝岗区的一位领导在菜市场向群众打招呼,就让在菜市场吃早餐的一些工人感到惊愕,有人甚至因紧张而摔烂一个西瓜。
如今有深入群众的号召,有大领导的带头,我们也许会有更多的机会在公交地铁、小餐馆等公众场合“偶遇”以前难得一见的领导,而且他们也会被网民评头品足,乃至被视为“作秀”。
但作秀其实也不是一件坏事。古今中外,都有许许多多的官员“作秀”。他们秀亲民,秀简朴,秀勤政,秀清廉……无非就是向人们释放某种政治信号,展示某种道德风范。因此,伦敦经济学院政治学教授肯尼思·米诺格说:“政治的实践有时被比作演戏。政治家与演员显然属于彼此相关的族类。”
但只要不是虚情假意,这种“作秀”就是对官员同僚和下属的行为示范。对普通民众而言,毕竟笑脸比“官脸”更宜人,简朴比铺张更实在,礼贤下士比高高在上更贴心,轻车简从比前呼后拥更亲民。
而当领导需要示范某种作风、传递某些信息而通知记者报道时,这也无可厚非,只是不要台前台后两回事,不要把计划采访说成“偶遇”。
要是官员们都能经常在公共场所“作秀”,让人们看得见问得着,那么久而久之,在哪里见到领导都不再是新闻,在哪里采访领导都不必用“偶遇”了。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原标题:领导经常“看得见”,采访就不必用“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