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日益关注养老问题时,老年人的再社会化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几天前,记者过马路,恰巧碰到两位老年人带着孙子闯红灯。小孙子虽然不停地叫着“灯没绿”,却奈何力有不逮,被二老一左一右夹在中间冲了出去。
老年人无视各种规则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插队、扰民、逆向骑车、随地吐痰……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有时就因为主体是老年人,旁人也不好多加劝阻与责问。
一些老年人规则意识的缺位,值得深思。一方面社会发展进程飞快,过去的宣传与规范并不到位,使得不少老年人早期意识中便缺少了规则的“红线”。另一方面,当退休的“分界线”使得老年人身份角色出现巨大变化时,不少人逐步脱离社会化的教育与秩序,成为“边缘群体”,对于规则也采取了忽略的态度。无论是哪种原因,都提醒着我们,让老年人及时再融入社会,成为秩序与规则的遵守者甚至保护者,亟待解决。
寻找解决途径,需要老年人自尊自重,利用闲暇时间完善、提升自我,为社会发挥余热。同时,也需要社会进一步认同老年人的价值,并让这种价值有“用武之地”,创造与老年人交流融合的机会。例如很多志愿者群体,完全可以吸纳有能力有精力有意愿的老人参与,让他们一展所长。
更大程度上,政府应搭建更多平台,宣传普及社会秩序与规则意识,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比如利用好老年大学、社区公共空间等,更可以尝试多设立一些让老年人发挥余热的公益岗位。事实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这些国际盛会的志愿者队伍里,那些白发苍苍却不遗余力的身影,曾让世界都为之感动。建立在“老有所为”基础上的“老有所乐”,能让老年人的再社会化步入良性轨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届九十的刘盛兰,费力地四处拾荒,坚持助学;退休20年的胡佩兰,仍然坚持每天义诊,为百姓守护健康……让老年人这笔社会财富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挥,既能让家庭与社会愈发和谐安详,更能让我们跑步进入老年社会的路途,步伐更加稳健。
(原标题:不妨让老年人再社会化(民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