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东莞扫黄在网络上引发讨论,有人自负地认为,民意一边倒地反对扫黄,到了性交易合法化的时候。显然,这种理解受到了网络舆论的误导,习惯在网上吐槽并依赖网络作判断的人,很容易陷入互联网幻觉中。其实,如果从电脑前离开,去问问身边的人,就会听到更全面和真实的民意。现实中多数人是支持扫黄、反对性交易合法化的,远没有“开放”到能接受红灯区的程度。
网络传播的特性,使偏激的声音和反主流的态度很容易被放大,所以,仅依赖网络舆论去判断中国现实,很容易片面和偏颇。
不仅在扫黄问题上,从对废除死刑的态度,到对改革高考的呼声,网上网下的意见都有极大差别,甚至迥异。只看网络,会误以为中国人都非常痛恨死刑,可现实中,支持死刑的人也有很多;网民对高考的痛恨似乎已经无以复加,可到现实中,动动某个高考学科的分值,都会遇到巨大阻力。
在一个经常上中国微博的外国记者朋友眼中,中国贫富差距这么大,网民对分配不公的情绪如此激烈,中国社会似乎随时可能失控。可这位生活在美国只从网络上了解中国的记者并不知道,在网络上发言的中国人相对较少。只盯着网上,可能并不了解真实的中国。
事实上,互联网上的中国并不代表真实的中国,只有远离互联网幻觉,离开虚拟的网络世界,扎根现实,才会真正了解中国,理性看待改革,才不会用简单的方案去套中国改革,更不会有那些轻率、浮躁和失真的判断。这么说并非批评和排斥网络,而是倡导一种客观对待网络的态度,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特别要警惕网络上的轻浮、自闭和戾气。相对其他途径,网络表达确实更自由,也有一定代表性,但也更容易忽略沉默的声音、淹没温和的声音和放大极端的声音。
这么说,并非贬低网络,抬高别的传播途径,不是说别的传播途径更能代表现实民意,而是避免依赖某一个途径而忽略其他。既要上网,也要看报纸和电视,更要走到鲜活的现实中去接地气。只有接受多元、多渠道的信息,才能更客观和理性。
网络的便捷、自由和开放,对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年轻人确实是一种吸引,但也使得他们很容易被网络所左右,进而产生逃避现实的惰性。从互联网上走下来,从电脑前走出来,脱离“宅状态”,走向现实社会,带着开放的心态与人交流,才会真正对中国当下改革所面临的难度与复杂的国际环境有所了解。
不过度依赖网络而走向现实,才会理解很多改革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才会谨慎地看待问题,而不是迷信那些激进的改革方案。比如治理雾霾,沉浸于“网骂”快感中的人会把治理想的很容易,将那些污染企业都关了不就行了。可现实必然面临冲突:企业一关闭,就是数万人的生存问题。动几个企业都会遇到巨大阻力,而且这些阻力也不是无理取闹,由此可见改革之艰难。
不过度依赖网络,才会对改革创新保持宽容,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将某种创新“一棒子打死”。对现实越了解的人,越会理解改革者的不易,而不像“网骂”那么轻浮。不过度依赖网络,才会有等待改革过程的耐心,而不是迷信毕其功于一役。改革关系到如此庞大的国土上的十几亿人的利益,加上很多问题是累积的结果,治理需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度依赖网络,也才会戒除对教条的盲目崇拜,明白改革并没有标准答案,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在中国并不一定行得通。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但沉浸在其中而不闻“网外事”,就容易在互联网幻觉中走向反理性的迷途。
(原标题:摆脱网络幻觉 立足现实理解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