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卫列:凋敝的故土,纠结的乡愁

2014年02月26日07:20  环球时报

  贾卫列

  故乡的河水不再清澈、空气不再清新,这是当下游子回到家乡的第一印象,儿时“故乡之美”的感觉已经荡然无存,“乡愁”已经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纠结……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工业文明时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在带来生产方式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灾难性后果。总的来说农村经济的落后又使故乡的凋敝显得无可奈何。GDP之上的政府考核机制,造成了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欠账;文化传承的中断和社会发展的畸形,加速了凋敝的进程。

  如何改变凋敝的现状?中国的广大城镇和乡村亟待重建新的区域生态循环系统和经济支撑系统。而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生态现代化,首先要把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调整到以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为中心的道路上来,从根本上确保当代人类的发展及其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权利;其次是在资源、环境、人口、土地、粮食问题在当代中国尤为突出的情况下,突破农业有限发展的瓶颈,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

  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强调经济的绝对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一种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忽视区域发展的产业支撑。这两种发展思路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相悖的。“绿水青山是生存之本,金山银山是发展之源”。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生态产业,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使区域发展有强大的经济支撑。

  在广大城镇,一是通过构建全新的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型的食品加工业,它提高了农牧业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对发展地区经济、解决农业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在城镇型的工业开发区中,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走清洁生产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

  在农村,一是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种植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的链条实现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坚持以效益为中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依靠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程度,全面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发展集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业,拓展第一、二产业市场,为其他服务业发展带来机遇。▲(作者是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京华时报:砍人言辞过激 要求下课欠妥
  • 环球时报:严管减刑假释,让“捞人”成为历史
  • 何三畏:绵阳“走廊医生”事件如何终结?
  • 人民日报:激浊扬清增强价值判断力
  • 新京报:衡阳六官员怎像雷政富般“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