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戈:互联网金融撕开利率市场化缺口

2014年02月26日07:21  环球时报

  刘 戈

  去年6月余额宝上线,阿里巴巴金融野心开始变成现实。但银行业却不可思议地宽容和大度,在众多银行业巨头看来,这不过是几个小鬼舞枪弄棒,看似虎虎生威,但力量差得太远,花拳绣腿离成事儿还早着呢。

  但随着其他几家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产品上线,尤其是春节期间微信红包大行其道,以及阿里巴巴和腾讯在互联网叫车和支付上的角力,银行家们发现小鬼们成长速度远超想象。当他们认真核查活期储户的账户时,发现大面积存款搬家已成为现实,虽然总量占比小,但侵蚀的恰好是银行利差最丰厚的活期存款。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已形成,它们很有可能从儿童时期迅速越过青少年时期直接进入青壮年。

  此时,央视评论员钮文新先生有关余额宝是寄生虫应该取缔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支持和反对互联网金融的观点从隔空叫板变成短兵相接。钮文新及其代表的观点有一定事实依据。本来以极低利息存在银行的活期储蓄变成4%到6%的高成本资金,抬高了这部分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成本,进而冲击中国社会的融资成本,最终贷款客户将成为这一成本的买单人,这一逻辑短期来看是成立的。但由此得出“余额宝”们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是“金融寄生虫”,则有失偏颇。

  首先,随着居民理财意识逐渐提高,活期储蓄向理财产品、民间借贷市场的迁移已在进行中。这些资金的利息成本并不比互联网金融产品利息低甚至更高。互联网金融不过是以更便捷的手段加入这种迁移罢了。即使没有互联网金融,在如今资金成本总体偏高的态势下,这种迁移也一定会以其他方式发生。

  其次,从安全角度看,互联网金融聚集的资金依然通过传统货币基金方式进入贷款渠道,安全性并不比通过银行进入基金、小额贷款等渠道的差。事实上,众多中小企业或个人获得的银行贷款经常是远超基准利率几倍的利息,这种主要依托于房地产增值而运营的高利息资金同样积累着风险。也就是说,如果互联网金融获得的贷款方式威胁中国金融和经济安全,那目前通过银行进入到实体经济的贷款同样有这种隐忧。如果有风险,是整个金融系统共同的风险,而不是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风险。

  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要目标。实际上,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在重复20多年前主要物资产品价格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从计划价格通过价格双轨制向市场价格过渡的过程。互联网金融就像当年有办法获得批文的人弄到钢材指标以市场价格倒卖,只不过手段要光明磊落得多,更重要的是其中利益主要被储户获得,而不是批文权力拥有者和倒卖者。

  当然,利率市场化比钢材价格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全局风险要大得多,二者不可能完全类比。但防范这种风险需依靠高水平市场监管,而非简单堵住成本提高渠道,否则利率市场化不可能真正实现,依靠利率管制而人为制造的寻租空间也会愈演愈烈。因此,互联网金融事实是为利率市场化撕开的一个缺口,经过一段时间阵痛,将被市场的自愈功能自然化解。

  当然,既然已进入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就不可能逃脱监管。虽然在没有获得指标的时候贸然出生,但互联网金融不是藏在山洞里偷偷生下来的,所有人目睹了它的孕育和降生,它已经不可能被重新塞回到娘肚子里面,上户口并承担相应责任是必然结果。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那么2014年必然会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对有能力、有抱负的银行家来说,新格局下的竞争才是真正激动人心的竞争,试图将对手扼杀在襁褓中的可能性既然已不存在,那就狠练内功迎接挑战吧。▲(作者是央视财经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京华时报:砍人言辞过激 要求下课欠妥
  • 环球时报:严管减刑假释,让“捞人”成为历史
  • 何三畏:绵阳“走廊医生”事件如何终结?
  • 人民日报:激浊扬清增强价值判断力
  • 新京报:衡阳六官员怎像雷政富般“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