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超:中伊合作,西方应感激中国

2014年02月27日11:08  海外网

  近日,中国外长王毅对阿富汗和伊拉克进行了访问,值得注意的是王毅的伊拉克之行吸引了西方一些国家政府和媒体的不小关注,他们对中伊关系的快速发展深感“不安”和“不快”。

  王毅对伊拉克的访问是中国外长23年来对伊拉克的首次访问。访问的主题非常明确,即这是一趟“支持与合作之旅”。在访问期间,王毅与伊拉克总理、国民议会议长、外长等政府高官举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就加深两国关系、扩大双边合作达成了诸多共识。王毅所提出的三个重点合作领域和五点合作建议得到了伊方的高度认可和称赞。

  但是,中伊关系蓬勃的发展势头却引起了西方的担忧。概括起来,西方的担忧和不满基本分为两类:一是如《纽约时报》所说,美国人流血打下了伊拉克,却让中国成为“最大受益者”,因为伊拉克生产的石油有一半卖给了中国。在战后的重建市场上,中国公司风头日上,抢了在部分西方人看来原本注定属于西方的“大蛋糕”。二是战后的伊拉克并非如美所愿成为美国的“随从”,而是日益与美离心,反而与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等国日益走近。

  然而,伊拉克与中国关系的走近和与西方的疏离,这一变化怨不得别人,只能怪西方自己。中伊关系不断走近有其历史和时代的必然性,西方的心态是典型的“羡慕妒忌恨”。

  2011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在历经十年战争仍未能实现建立美所期望的民主样板之后,2011年底,美军撤离了伊拉克,留下这个被打烂的破碎国家,急需外部的真诚支持。在伊拉克安全形势不断恶化与国家重建面临巨大困难之时,西方政府和公司为避免陷入泥潭和风险执意要“撤出”伊拉克,但此时中国政府却勇于向伊拉克提供其所急需的支持与合作,伸出友谊之手。中方对伊拉克的支持与合作,展示了中国对阿拉伯兄弟的情谊和新兴大国的责任;而西方的不负责任和自私却辜负了伊拉克,毁掉了自己的形象。

  与西方居高临下、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对伊政策不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以及中伊关系是建立在兄弟情谊、互相尊重和互利合作基础之上的,这一关系自然会日久弥厚,合作会深得人心。

  实事求是地说,西方不但不应该就中伊合作向中国发难、感到不快,而且应该感激中国。西方在毁灭了伊拉克之后又不负责任地撤出,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而中国政府出手相助,对战后伊拉克的恢复稳定、经济重建发挥了重大作用。

  战后伊拉克石油产量由2003年的130万桶/日增至如今的300万桶/日,重新跻身于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行列以及欧佩克第二大出口国,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石油工业的恢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的提高,为伊拉克政府提供了充足的财政收入,这对伊战后重建和保持国家稳定至关重要。这一稳定和重建是西方所需要,但却不愿意投入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西方将面对一个更难收拾的伊拉克,美军很难顺利地撤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中国间接帮助了美国实现了从伊拉克撤军,实现了战略东移,得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亚太。由此来讲,奥巴马政府恐怕要感激中国了。

  (唐志超,中国社科院中东研究室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人民网:网络空间雾霾初散,但任重道远
  • 人民日报海外版:抗战胜利纪念日,往事并不如烟
  • 环球时报:香港明报前总编被砍须尽快侦破
  • 新京报:潘石屹欲监督别人得先正己
  • 人民日报:知行合一培育道德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