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假释新规亮点在于“互联网公示”

  4月29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规,明确“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应当在立案后五日内将执行机关报请减刑、假释的建议书等材料依法向社会公示”。最高法新闻发言人介绍,所谓向社会公示,原则上应当通过互联网公示。(4月29日新华网)

  有报道称,全国目前在押犯每年有二至三成可获减刑,但在押的贪腐官员获减刑的数量大大高于该比例。集中在“前官员”群体身上的减刑、假释,招致沸沸扬扬的争议,甚至有损公众对法治的信心。

  原本包含司法善意的减刑、假释制度会在具体的执行中走偏,关键在于此类执行的相对封闭性。在当下的制度安排中,减刑、假释决定的给出,多集中在从监狱到法院的单一运作程序中,再加上权力因素的影响,出现涉及减刑与假释的腐败现象不足为奇。

  如此看来,此次最高法减刑与假释新规的最大亮点,显然在于“互联网公示”。法的善意只能以严格的程序载体和监督来兑现,公示正是一种看得见的监督。将公示上升到“互联网”层面,无疑是对监督权的主动拓宽:信息在网上流传意味着公示期限的无限延长,也意味着它要经受更挑剔的审视。

  不过,公示之外还要有相应的追责措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如影随形的监督,有从未远离的责任厘清,减刑与假释才能重新回到激励性的起点。

(原标题:假释新规亮点在于“互联网公示”)

(编辑:SN093)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示威逼停台湾核四对大陆的启示
  • 环球时报:街尿表演的香港人就像“光头党”
  • @刘雪松-雪松 :一场比赛,谁在失守?
  • 环球时报:让我们大胆去新疆,去喀什和田
  • 新京报:南京城管被打,不能为暴力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