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娜:台湾反核大戏为何“停不下来”?

2014年04月29日14:06  海外网 收藏本文

  反服贸之后,反核四(台湾第四核能发电厂)再次引爆岛内舆论。

  前民进党主席林义雄以“绝食”开启了此次反核风云的序幕。之后,各地反核团体走上街头,静坐游行。25日,马英九甚至举行了上任6年来的首度朝野政党领袖会商,然而,“马苏会”无共识 ,反核风暴持续延烧。

  各方都在揣测蓝绿双方如何见招拆招,也有了收看连续剧的心理预期,这个时候,马英九的一番话,却让剧情大翻盘。

  27日,国民党举行县市首长会议,马英九、台“行政院长”江宜桦与15名党籍县市首长达成共识,“核四一号机不施工只安检,安检后封存,核四二号机全部停工”且“从现在开始”执行,未来核四若要运转,必须经过“公投”决定,没有时程表。国民党党内人士不讳言,核四至此等于“实质停建”。

  就在25日,马英九的态度还是“由台湾的行政院直接宣布停建核能四厂不可行”。一个“不可行”怎么就在两天之内变“可行”了呢?

  核四问题一直以来都似乎是个“死结”,蓝绿总也谈不拢。在台湾特殊的政治生态下,像这样带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政策议题,又有持不同立场的民众,蓝绿自然就是不能谈拢了。你想啊,如果没有争议了,政策立场如何区隔?如果没有争议了,口水抹黑方向何在?如果没有争议了,如何搏版面又如何打选战?

  既然就是求不同,到底谁站在什么立场上,那就无所谓了,变来变去也不会有心理障碍。核四争议绵延20年,“反核四”是民进党不能放弃的“神主牌”,逢选举必打。这一次,民进党正在为反服贸人气散去、蓝绿归位发愁,核四老议题浮上水面,自然暗喜,迫不及待热烈拥抱。苏贞昌、蔡英文都表示要顺民意,反核四。有人指出:苏蔡二人担任正副“阁揆”时,曾经追加过核四的预算;蔡英文在2012年选举时,也说过要先让核四完工,然后再考虑是否商业运转。而且,核四已经盖了99%,其中60%是民进党当政时的功劳,说变就变,不好吧?

  然而,眼看年底的“七合一”选举越来越近了,哪还管得了之前说过什么。林义雄绝食后,绿营大佬纷纷探视,苏贞昌现场留话:“2014终结核四,义雄兄:感谢您,保重”。在反服贸学运中,苏贞昌棋差一招,如今就是要借林义雄打“悲情牌”,借核四再聚政治能量。民进党有放眼2014、2016的选举盘算,用反核持续削弱马英九当局的正当性,于是反核现场就有了“反马”、“爱台”条幅的高高飘扬。

  马英九如今要“封存”核四,可谓是蓝营近日对核四议题最主动出击的方案。现实的压力显而易见。全台126个团体组成的“废核行动平台”27日大游行,民进党利用议题包装“反马”,加之林义雄绝食进入第七天,岛内一浪高过一浪的“生命”、“民主”、“安全”的口号,让马当局失去了循序渐进的节奏,只能立刻给出“一了百了”的解决方案。

  说白了,马英九这出人意料的转变就是要避免绿营独自收割核四的“政治红利”。民进党首次选择将核四“公投”与年底选举脱钩,反核四好像不再是“选举操弄”而增加了正当性,核四议题不再只是“挺蓝VS挺绿”,这让蓝营一时找不到反击着力点。

  更大的压力,来自蓝营内部。有意角逐2016“大位”的蓝营政治明星,不得不考虑顺从“民意”。台北市长郝龙斌曾公开表示“如果明天公投,不支持‘核四’续建”。内部重量级人士与党中央原来的“拥核”立场不同步,无疑会让身兼党主席的马英九陷入“跛脚”的忧伤和恐惧中。赶快给核四画上句号,也有了另一个不得不为之的理由。

  然而,核四全面停建,有关核电厂的喧嚣纷扰就真的烟消云散了吗?

  核四停建累计亏损将达4768亿元新台币;台湾98%的能源都依靠进口,又无法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连接购电,没有替代能源,台湾电价会上涨3倍;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产业转型之路更艰难;更为重要的是,任何产业只要有政治操作的潜质,在台湾都有说停就停的风险,这种投资环境,又有哪个不怕死的外商敢进来呢?这恐怕是对台湾经济的更大伤害。

  核四争议,或停或建,都借着民意的光环,可一路看来,民意都只是政客角力的旗子。 果然,马英九宣布停建核四后,苏贞昌认为“不清不楚”,林义雄也表示绝食会继续。看来,这才只是开始。台湾反核大戏,“根本停不下来”。

  (李炜娜,人民日报海外版港台部记者,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美剧下架,国产剧更需自强
  • 京华时报:韩国总理辞职未必是担当
  • 环球时报:示威逼停台湾核四对大陆的启示
  • 新京报:美剧下,国产剧上?
  • 人民日报:守护环境,下跪不如“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