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喜:平等合作 互利共赢

2014年05月13日08:38  中国政府网 收藏本文

  踏着入夏的脚步,满怀着23亿人民的期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大陆,中国和非洲间的合作不断升温,正在翻开崭新的一页,共同打造中非合作的升级版。

  中非合作的快车已在全速行驶。经贸合作亮点纷呈,贸易规模显著扩大。半个世纪前,中非贸易额仅约1亿美元,到本世纪初,这一数字刷新为100亿美元,而2013年中非贸易更是突破2100亿美元。中非经贸合作势头喜人,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李克强总理访非期间,同非洲领导人共同为经贸合作制定了下一步的宏伟目标,即到2020年力争实现中非贸易规模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

  中非贸易已从过去单纯的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发展到今天的金融、电信、能源、制造、农业等诸多领域,涵盖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丰富和改善着双方人民的日常生活。目前,中非经贸合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格局,2500多家在非兴业的中国企业,为中非经贸合作的增量提质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李克强总理此访,将进一步推动中非双方在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电力、通讯等领域开展合作,为中非经贸合作开启一片更加广阔的空间。

  互利双赢是中非平等合作的基础。非洲正处于工业化初期,迫切需要资金、经验和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转型,而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资本、技术和产能输出能力增乾中国和非洲发展优势互补,是互利共赢的合作。

  作为李克强此次访非的重要成果,中方将提供融资并承建蒙巴萨—内罗毕铁路。蒙内铁路建设意义重大:蒙内铁路建设期间将创造近3万个工作岗位,为肯尼亚培训大量技术工人,预计将推动肯尼亚GDP增长1.5%。蒙内铁路建成后,将完善肯尼亚国内交通运输结构,可降低物流成本40%,同时增窍尼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促进过境交通产业的发展。同时,作为东非铁路走廊的第一段,它不仅将改善东非区域货物运输条件,还将促进东非现代化铁路网的形成和东非地区经济发展,为东非一体化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中非铁路建设项目对我国同样意义重大。蒙内铁路是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资金、中国技术、中国管理、中国装备建造的国际干线铁路,整个铁路系统的钢材、轨道、装备等均系中国制造,是第一个带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走出去的大型铁路项目。它的实施标志着中国从向欧美规范学习的初级阶段,转变为向其他国家推广普及中国规范的成熟阶段,将全方位带动中国铁路产业链“走出去”。由于蒙内铁路是东非铁路走廊的起始和咽喉路段,其标准的确定和顺利实施将直接决定后续数千公里的标准应用,将为中国铁路标准在东部非洲乃至整个非洲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高铁等基建项目的投资,对于化解中国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也有一定“功效”,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装备质量和服务水平。

  中非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仅仅是项目的合作,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心与心之间的沟通。蒙内铁路有助于带动中国劳务出口,预计将有3000名中国工程师和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到肯尼亚常驻。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非产业项目落地,中国常驻非洲的工程技术人员日益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载体,中非民间交流将有力夯实中非传统友谊。

  中国对非合作,不仅“授人以鱼”,更重视“授人以渔”,注重非洲的能力建设,支持非洲产业发展进程。吸引外资、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非洲国家开展对外合作的主要诉求。中国已在非洲5个国家设立了6个工业园和经贸合作区,提升了非洲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非,宣布在非洲设立高铁研发中心,宣布向非洲国家增加100亿美元贷款额度,使已承诺贷款提供额度达到300亿美元。这些举措既契合非洲的现实和长远需求,也将推动中国高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非洲转移。

  李克强总理此访提出的“461”中非合作框架,即坚持平等相待、团结互信、包容发展、创新合作等四项原则,推进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减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平安全合作等六大工程,完善中非合作论坛这一重要平台,不仅为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夯实了基础,而且得到了非洲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赞赏。

  “独木不成林”,这是中国和非洲共有的一句谚语。合作既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中非共同发展的需要。中国愿与非洲一道,共享机遇,共担责任,共迎挑战,携手加强各领域合作,以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为引擎,驱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快车加速前行〃徐惠喜)

(原标题:平等合作 互利共赢)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赞杭州市依法对打砸者“秋后算账”
  • 环球时报:杭州要求打砸者自首是必要强硬
  • 余杭媒体:有利益诉求,请理性表达
  • 人民日报:解开垃圾焚烧的“心结”
  • 新京报:摆脱垃圾焚烧困境,要靠分类和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