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代潘石屹作慈善决定,没必要

2014年07月26日02:39  新京报 收藏本文

  专栏

  在现代社会里,多元的慈善选择很正常,你可以援助山区,我可以支持艺术。拿房地产暴利等命题去抹杀潘石屹们的慈善价值,更是无厘头。

  潘石屹“越洋捐款”,这两天发酵成一场舆论风波。纠集在此话题上的褒贬,各执一端,很是耐人寻味。质疑声主要就是:潘石屹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不把钱捐给国内更需要救助的贫困学生,而捐给哈佛等名校的学生?你潘石屹是在国内发家的,财富是从高房价中得来,如今为何“恩将外报”?这些问题,看似苛责,但却是社会观念水位的现实投射,也是慈善面临的真实外围环境,值得好好辨析一番。

  多元的慈善选择,才是正常态

  中国庞大的贫困乡村地区儿童确实需要资助。我曾去过云南会泽山区重点初中,看到的就是,人满为患、物资严重匮乏,一个年级七八个班,一个班六十多个孩子,校园小食堂中午吃饭孩子们排队在操场吃,八平米宿舍住了十几个孩子,孩子被子下面没有床板,直接搁在铁栏杆上。春天时节,已是群蝇乱飞。

  这里的孩子们,显然比读哈佛的中国“普通贫困生”更需要钱。但慈善本就不该定于一“向”:市场是自由的,捐赠同样可以是自由的、无国界的,比尔·盖茨可以捐助全球艾滋病患,可以帮助非洲赤贫人士,而作为年度捐赠计划的一部分,巴菲特今年向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以及其他几家慈善机构捐献了价值28亿美元的股票。美国人并没有跳起来,指责盖茨与巴菲特为什么不投入美国本土富民运动,让纽约的一些流浪汉吃上饭。道理很简单:慈善,是个体自觉。

  在一个市场与社会架构相对完善的社会里,各个慈善基金会、各类文化艺术基金会,会支撑起丰富多彩的世界。世界参差多元,各方并行不悖,才是正常态:茅于轼先生等人致力于中国乡村工人技术培训,拓宽他们的就业市场,值得尊重,谁又能说资助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富豪们不值得尊重呢?连人都吃不饱,还去管交响乐和歌剧——这样的指责,只能说是价值偏隘,是被功利化视角蒙蔽。

  实质上,潘石屹从乡民到富民,所见所闻所经历,足以支持他做出理性选择。

  没必要将捐助跟高房价原罪扯一块

  中国赴美学生越来越多,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去年8月报道,受到应试教育和高考压力的影响,中国赴美留学中学生的数量近年来大幅增长,初中生数量5年间更是翻了100倍。在2010至2011学年,在美国的中国籍高中生人数接近2.4万,超过全部赴美中国留学生总数的15%。2006年,有65名中国初中生在美国留学,2011年上升到6725人。在美读大学的更是不可胜数。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谁也无法阻挡。未来中国具有国际视野的各方面人才,很多将出自其中,也许这些学生中的某些人,将决定中国甚至全球的走向。

  哈佛是个富得流油、各方捐助源源不断的老牌私立大学,而耶鲁大学的投资机构在市场中素有盛名,2011年《南方日报》采访哈佛大学国际招生面试官Ruth Boulet女士,证明有60%的学生享受了学校的资金援助,潘石屹愿意加助一臂之力,没有什么不好。潘石屹强调自己资助的是中国贫困生(项目的具体操作,应该是根据其与哈佛间的协议而定),这其实就有本土关照的成分,事实上,哪怕资助国际贫困生,又有什么不可以?还能体现国际情怀。

  至于高房价、房地产商原罪问题,不必与捐助扯在一起,有制度与法律在,如果有确凿的证据,直接向有关部门提供证据就是。那么多开发商得到了财富,还有那么多开发商破产,市场起起落落,潘石屹捐款之前不提原罪,现在陡然提起,有些诛心。

  让人担心的是,美国知名大学中,中国高管与富裕群体的子弟占了很大一部分——不要以为勾兑仅存在于中国大学,美国大学同样如此——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资金会不会成为另一个人际管道,就像某些商学院的作用?会不会成为降税的通道?这些倒是潘石屹的“越洋捐赠”中的堪忧之处。

  话说回来,慈善家曹德旺先生,从1983年至今持续30年的捐赠,总额近60亿元,在国内开创严苛的捐赠问责制,以制度制止捐赠领域寻租,为建立诚信捐赠开了好头。他不张扬,有底线,以制度为屏障把善款高效地用到了该用的地方。潘石屹的善举确实无可厚非,但要说的话,曹氏慈善其实也更令人敬佩。

  □叶檀(财经作家)

(原标题:代潘石屹)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潘石屹 慈善 大学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今评媒:潘石屹捐赠哈佛惹了谁?
  • 环球时报:看韩寒走出“公知围墙”PK郭敬明
  • 中青报:不该指责潘石屹捐赠哈佛
  • 法制晚报:地产的归地产,哈佛的归哈佛
  • 人民日报:以史为鉴 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