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白:让经典古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

2014年09月11日09:25  南方日报 收藏本文

  潮 白    

  前些天中小学开学时,上海的家长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有记者旋即比对了新旧版本,原来新版的删除了不少课文,其中包括旧版中的全部8首古诗。对语文课本的这一“瘦身”,当时便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关注,以余之所见及感觉,似乎对删除古诗词不认同的居多。9月9日,教师节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也有个明确表态:很不赞成。总书记视这种做法为“去中国化”,指出这“是很悲哀的”。

  习总书记的话无疑将一锤定音。北京就立即行动了起来,昨天,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从明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不仅如此,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新版的语文教材里也都增加了古代经典诗词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和《百家姓》等”。当然我并不知道,任所长这番表态能否代表官方,且无论是否,旁观人等都该不容置喙。只是讲到民族传统文化嘛,不免想到子曰“过犹不及”的教诲,于是觉得小学教材中到底多少篇古诗词合适,不该“啪”地只是拍一下胸脯,总该经过一个叫做论证的程序。

  习总书记显然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词,那句“去中国化”所上升的高度,表达得最清楚不过。的确,古代经典诗词早已烙上了鲜明的“中国化”印记。唐诗、宋词、元曲,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引以为自豪的辉煌成就。上海删除的那8首古诗都是什么?从已知的看,有李白的《夜宿山寺》、白居易的《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还有高鼎的《画》。前几首均出自清朝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是从数万首唐诗中爬梳而成,以其脍炙人口、超越时空,而令其他唐诗选本黯然失色。或者可以反过来说,惟其脍炙人口、超越时空,才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谁不知?上海为什么要删掉那8首古诗?其市教委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解释,虽然教材里删了,听力材料中却依然保留了,“让学生体验古诗的美妙,但无需背诵识字”。不难看出,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减负”。但上海一些家长认为:“古诗是很好的文学形式,如果能保留一两首,让孩子适当学习,并不会增加多少负担。”其实,蘅塘退士在自序中开宗明义,他编选的目的就是觉得原本的蒙学教材《千家诗》不够严谨,“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而莫能废”,主要是选给小学生的,成人当然也能受用。小学生也许不能理解古诗,但背诵那些“其尤要者”,未必就有多大难度。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等等,不是我们过来人站着说话不腰疼,难在哪里?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古代经典诗词琅琅上口的韵律,加上字词搭配的形式结合,诵读之,每每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所以会产生这种魅力,正在于汉语这种单音节的声调语,最适宜运用声音的相似、相异、相错与相间,来构建出这种和谐。这该是“中国化”的最鲜明烙印所在,这种烙印必须得到珍视,像习总书记说的,“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有句话讲得很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古诗词 总书记 经典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京报:“争座后猝死”莫落入彭宇式舆论陷阱
  • 环球时报:爱国和爱党在中国是一致的
  • 新京报:令学生扫厕让大学蒙羞
  • 今年30余官员非正常死亡: 跳楼自缢喝酒排前三
  • @中青报曹林:为什么对“旭日旗T恤”愤怒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