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文:说中国GDP今年超美不靠谱

2014年09月30日07:19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瑞典日报》载文称,根据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PPP) 计算方式,中国将在9月29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实际上,世界银行4月30日已经作出今年内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预测。《瑞典日报》只不过把这一时间节点具体化了。

  购买力平价法不是什么新发现,国际货币基金20年前就开始应用。但它始终处于实验室阶段,不能成为衡量一国GDP的官方指标。各国GDP衡量方法,仍是按汇率折算。这次世界银行报告和《瑞典日报》的说法,并不改变这一结果。

  所谓购买力平价,是用一揽子商品和服务,计算各国用本币购买的金额,即“一篮子成本”;然后与美国用美元在本国购买的金额比较,得出该货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世界银行得出中国GDP超美的依据是1美元相当于3.506 元人民币。以2011年为依据,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实际生活中都不存在购买一揽子商品和服务所需的单一的本币金额。作者2010年8月26日在弗吉尼亚州利兹堡购买大汉堡包,含税6.39美元。两个月后,10月29日在纽约法拉盛购买同一规格大汉堡包,含税8.29美元。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汉堡包价。中国也一样,鸡蛋、大米、猪肉,不同城市,不同季节差价很大,哪有2011年“在中国买一斤鸡蛋”花多少人民币的事实?世界银行关于1美元相当于3.506 元人民币的计算标准非常不科学,人民币显然被高估了。

  购买力平价所依据的一揽子商品和服务,只是消费领域的很小一部分;无法覆盖千百万种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不能代表整个消费领域。而GDP更大于消费,是整个国民经济领域投资、消费、政府服务和对外贸易产生的增值额总和。二者完全不是一个同等范畴。

  《瑞典日报》所报道的世界银行计算结果,是按2011年的静态数据,再乘以过去3年来的累计实际净增幅度。一方面购买力平价力图衡量具体的”一篮子成本“,另一方面又忽略每年的价格变动和通胀率的起伏,这显然自相矛盾。购买力评价法不是实际研究,是实验室研究,不能作为正式官方统计。国际认可的GDP统计方式仍然是以现行汇率水平为基础。据此,中国GDP2014年有可能达到10万亿美元,美国则将超过17万亿美元;中国为美国的58.9%。人均GDP则大致为7353美元比53867美元,中国仅为美国13.7%。中国在总量上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最大经济体还有相当距离。人均GDP则只及世界平均水平2/3左右。我们仍然需要长期埋头苦干。▲(作者是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编辑:SN143)

文章关键词: 中国 GDP 世界银行 美国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今评媒:一趟火车引发的“添堵”之争
  • 环球时报:编造“朝鲜政变”假新闻,这很好玩吗
  • 新京报:人人都“爱”王思聪?
  • 中纪委斥官员喝高档酒:把"拉菲"牌子快喝倒了
  • 环球时报:“礼尚往来”入刑,撕破人情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