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秋实:读懂地铁调价背后的价改逻辑

2014年11月28日04:20  人民日报 收藏本文

  无论价格是涨是落,该有的监管,该公开的信息,该跟进的制度,哪一条都不能少

  经历“七年之痒”后,北京地铁票价要告别两元时代了。

  不只公交价格,自价格改革加快步伐以来,油价、水价、电价等涉及公众生活的诸多方面,总要不时“调一调”。甚至有人断言,“一开听证会就会涨价”。于是,反感和质疑的声音,扑面而来,好像价格改革就是涨价的另一个马甲。

  价格改革并不意味着一定涨价。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变动就是明证。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再次下发通知,下调汽油和柴油价格。至此,国内油价已经实现了“八连跌”。

  价格改革有利于维护供给端和需求侧的合法权益,让生产者和服务提供者的竞争更充分,增强社会资本投资兴业的动力,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供消费者选择,最终惠民生。

  价格调整之后,受益者所得足以补偿受损者的所失,从而让整个社会的收益都能不断增大,最终实现整体层面的“共赢”。以北京地铁此次调价为例,上浮的收入可以刺激公交运营企业提高运营积极性,进而改善运营环境、服务水平,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北京地铁也承诺,到2017年,实现5环内步行1公里就能找到地铁站,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出行需求。

  事实上,公众对于价格调整越来越抱理解的态度,很多时候不再一调即骂了。比如,今年以来医保目录内700多种低价药价格上调,反应平稳。公众理解,如果不上调,低价药将绝迹。而高铁定价之初被诟病太贵,但现在卖得很好,说明高质量的服务能获得广泛认可。

  如果不调价,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低价运营所仰仗的,是政府财政源源不断的补贴。可是蛋糕就那么大,资源就这么多,财政都用来补公交了,其他公共服务怎么办?“靠公吃饭”带来的低效率和浪费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当然,作为公共产品,城市公交的定价要考虑公益性问题。在价格调整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特殊群体权益的保护。孩子乘车免票身高提高至1.3米,盲残人士等特定人群免票,还有专门为通勤族定制的阶梯折扣优惠……这些规定说明北京这次调价并非一刀切。

  不过,无论价格是涨是落,该有的监管,该公开的信息,该跟进的制度规范,哪一条都不能少。相关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经营情况、财政状况,完整及时地公开。还得增强公众的知情权,扩大舆论监督范围,充分发挥行业监管和政府规范的作用。至少我们要知道,每个月多掏的那些钱,是不是真的用在“刀刃”上了?

(原标题:读懂地铁调价背后的价改逻辑(民生观))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地铁 调价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泥腿子花千芳值得“高端写手”们尊重
  • 人民日报:美国的不公正案例很多
  • 环球时报:有人刻意热捧“新清明上河图”
  • 今评媒:女官员的通奸对象都是谁?
  • 环球时报:美比中国不怕乱,真自信还是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