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习近平主席为首的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出现纪念仪式。设立公祭日并开展相应纪念活动,至少在三个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符合全球历史惯例,契合世间人文情怀,与国际社会通行做法接轨。远的不说,就二战相关纪念日来看,世界各大洲,凡有受难之处,必有大小不等的纪念日或纪念惯例,没有反倒是不太正常。中华民族为二战胜利付出重大牺牲和代价,有时却在国际社会没有得到应有承认和尊重,这与缺“纪念”与“记忆”不无关联。不自重自尊,则无他重他尊,所以,这一天不是来不来的问题,而是来晚了。
第二,中国要崛起,实现中国梦,切需自我警醒和启示,牢记血泪史。中华民族多难兴邦,近代中国苦难辉煌,如果苦难和屈辱皆忘,奢靡享乐日起,又何来兴邦辉煌?
第三,对中日关系有益无害,起到的是正能量促进作用。日方不乏有人刻意指出这一举措将阻碍中日关系改善。近期随着公祭日的来临,这种论调更甚。然而,众所周知,日本只有真正克服历史认识问题,才能成为被国际社会特别是被周边邻国接受的正常大国,获得梦寐以求的大国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不是给日本出难题,更不是给中日关系添堵,而是客观上在促进日本正常健康发展,恰给是给日本首相安倍提供了一条清算过去、与昔日切割,从而堂堂正正迈向政治大国的人间正道!
我们在关注国家公祭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想到日本何时能够正视历史的问题。尤其明年将是二战胜利70周年,对日本来说,如果它要从二战的历史阴影走出来,实现所谓政治大国梦,那么明年即便不是最后、最重要的机会,也是很难得、很重要的机会。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将决定其与东北亚邻国的关系是就此向好、还是继续负债踟蹰的迥异前景。
中日双方在今年11月初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其中第二点谈到的“双方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政治障碍达成一些共识”,实际上是双方怎么对待历史的问题。这里非常清楚地用了“正视”这个词,就意味着日本对昔日侵略战争必须加以承认和忏悔。
近年,中日关系跌入低谷,历史问题是不断困扰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今后日方若有诚意,就必须在历史问题上切实采取行动,就克服政治障碍显示正确的做法。
不知日方何时能够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态度做出正确回应。国际社会早已有种说法,那就是如果日本首相能仿效西德总理勃兰特的“一跪”,亲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躬身悼念、俯身拜祭,在南京奉上历史性的“历史谈话”,那么他的低头和俯身,将带来日本民族令人尊敬的抬头挺胸,也会为中日关系带来重大改善契机。反之,如果70周年之际,日本领导人仍去完全不该去的地方参拜,在历史认识等问题上“旧病复发”,再度失信于人,那么中日关系的改善就将难上加难,而日本的再度复兴之机也终将毁在这些人手上。▲(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