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刘铁男式“成功学”

  刘铁男以受贿罪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中纪委官网刊文披露了诸多细节,其中提到刘铁男的“育儿经”。其子刘德成说:小的时候每次我爸骑车带我去奶奶家的时候,都不走大路,都串胡同,跟我说这样近,做人要学会走捷径。父子同上台,贪腐“二人转”,最终落个“坑儿”的下场。现实中,像刘铁男这样教育儿子的,又何止他一个?变味成功学正在肆虐,而多少人又深受其害。  反思:成功与失败不该二元对立

  草活一秋,人活一世。短短几十年,谁不渴望成功?儒家倡导:“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成功乃千古命题,中外皆然。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呼风唤雨,再加上“达则兼济天下”之济世情怀,成功便是功德无量。

  接着,问题来了。第一,怎样才算成功?当下语境,成功被安放在两维空间,纵坐标是金钱,横坐标是地位(地位又往往精简为官位)。去年年底,国外一家市场调查公司发布一项“全球物质主义、理财和家庭态度”调查,在20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人对于物质的热衷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位居榜首。不用调查,活在当下,从“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才是真的”、“钱不是万能,没钱却万万不能”之类的格言,足以窥斑见豹。正如,刚来中国的老外常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一起吃饭,为什么聊到最后一定是聊房子?至于地位(官位),“含金量”更在金钱之上。

  第二,成功的反面是什么?古人云“不成功便成仁”,说明在古人眼中“仁”是一种次优选择,并不算失败。今天的成功学,“成功/失败”被视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即不成功便是失败。成不了参天大树,做一株绿色小草就是失败,简单、肤浅、浮躁的成功学何其有害。按照这种标准,辞官隐居的庄子、一生清贫的陶渊明、半生潦倒的曹雪芹是成功还是失败?

  即使昧良心发的财、搞腐败升的官,一样引来众多羡慕目光。只问结果,不问来路,畸形的成功学助长功利主义、滋生机会主义、烧炽拜金主义,很容易把一些缺乏定力的人引向歧路,甚至推上不归路。到头来,如李斯被腰斩之前对儿子说:“牵犬而出东门,岂可得乎?”

  毫无疑问,金钱与地位都是成功的标志,但成功绝不只有两个单调的尺度。世界多彩,成功也应该有千万种。为梦想而活,为追求而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不枉人世走一遭。哪怕永远是普通人,也是成功的。

  (练洪洋)

  现象:狂热成功学“毁三观”

  这几年逛书店,常常会看到一个成功学分类。这个名称包含范围之广,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仅从字面意义上思考,这门学科就是教你如何成功的。这正好击中大众对于成功的狂热,于是成功学越来越火。有关成功学非常有趣的一个常见现象是,每每在机场书店,总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书店最显眼的位置永远是留给《成功人士的N个习惯》等诸如此类的书籍,书堆上还有一台电视播放着某成功学大师口若悬河的现场讲座。是不是因为“成功人士”和“待成功人士”都常常坐飞机,这类书籍才择机场而栖之?我不明白。但若是在社区或者学校的图书馆里,成功学的书籍可能没多少人愿意翻看。

  说穿了,成功学只是一个通俗的叫法,其中倒也不乏一些积极因素,比如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一些励志故事,听听无妨。但眼下的成功学却有失控趋势,一是表现在价值观混乱,将成功等价定义为有权有钱,管你是否服务社会,管你是否创造什么价值,管你采用什么手段,有钱就是王道。二是方法论往往很成问题,常以成功的“秘诀”“捷径”等噱头兜售些鸡汤文,在字里行间强调你听了我的课、看了我的书就能改变人生等等。绝大多数情况下,成功学也不能帮你成功,更不会让社会大众“批量成功”,高瞻远瞩、坚持不懈、勿忘初心、审时度势……这些华丽的词语谁都会说,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我常想不明白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成功学大师”们真的已经搞懂了所谓的成功密码,外国的比尔·盖茨、乔布斯,中国的马云、柳传志,一众牛人的成功秘诀他们都能信手拈来,他们为什么不去取而代之?

  然而,我们也无需对成功学过多苛责。没有在台下听成功学听得津津有味的人,也就没有在讲台上讲成功学讲得钱包鼓鼓的那个人。一言以蔽之,成功学的兴起并不是因为有一帮善于讲成功学的大师们存在,而是先有了一个对成功有着狂热追求,且不愿踏踏实实而总想着走捷径的社会氛围,才让成功学如此成功。与其讨伐成功学三观不正,不如先从摆正自己的三观做起,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张涨)

  助推:家长包办到底,唯恐落后

  上午八时上学,下午二三时放学,上下午各有一次户外活动,几乎没有家庭作业,家长最大的任务是陪孩子玩耍以激发其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是一个典型美国学生的生活;上午八时上学,下午五六时放学,成堆的作业准时候场,家长绞尽脑汁为孩子补课。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学生的生活。

  在不少家长看来,孩子最优的成长道路就是考个好学校,再找份好工作。高考、找工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争前恐后”几乎成了国人“共识”。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怎样才能让其脱颖而出,成为家长“苦恼”的问题。在逐步取消特长生、艺术生名额的背景下,成绩仍是百试不爽的敲门砖。在考试指挥棒的牵引下,家长们煞费苦心,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催生了不少吊诡的现实:尽管多地取消小升初联考,取消各种杯赛,但家长依然不折不挠,想出了种种“怪招”:最近武汉市就有数千学生家长联合辅导机构举行联考,硬是要为学生成绩来个排名;不少学校旁边聚集了陪读家长,上演新时代“孟母三迁”;为争夺优质学位,北京一学位房竟然高达每平方米34万元……

  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也在社会上有不少共鸣。而局中人的学生家长,依然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束缚,难以摆脱“囚徒困境”:正当大家往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赶路时,谁都不敢替孩子选择遗世独立。更何况,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田螺弯弯为儿亡”,父母对于子女,习惯性地背负着“无限责任”:从小孩出生到成年,父母小到家务事,大到择校找工嫁娶。随大流总不会错,于是庸俗成功学大有市场。

  庸俗成功学,一方面是僧多粥少的现实逼迫;另一方面是家长“包办到底,唯恐落后”心理驱使。从教育角度,要让学生家长拥有更多的选择,还在于做大、做好教育这块蛋糕;另外家长还是要放长眼光,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陈小雁)

  吐槽:“不成功 便成仁”血泪史

  尤记得小时候,每次调皮“罢工”不写作业,父母就会指着捡破烂的教育我说:“现在不好好努力读书,长大后就会跟他们一样没出息。”被吓怕的我,马上开始写作业。父母口中的“长大后要出人头地、要有出息有成就、不要一事无成”,这些应该是我接触到的最原始的成功学教育“雏形”了。

  父母教育儿女经常会提到:“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父母希望自己儿女成龙、成凤本无可厚非;但把成龙、成凤当作是儿女成功的唯一标准,那就有点不对了。还有父母为了鼓励儿女“成龙成凤”,口中常会“喋喋不休”放“大招”:“隔壁家二婶孩子考试考了第一名;隔壁家张姨家孩子找到一份好工作;隔壁家老李的儿子做生意赚了大钱在市中心买了一套房子……”好像自己儿女如果不能赶上他们,就称不上真正的“成功”,一时之间,儿女的成功就这样捆绑在“隔壁家孩子”身上了。

  俗语有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个人成功的价值强调的应该是孜孜不倦的奋斗过程,成功应该是百花齐放,而不能只强调一种功利结果,但就是有的父母曲解其中原意,本末倒置,直接强调成功的结果,将成功标准进行单一化、功利化解读。过度强调儿女一定要成龙、成凤就是成功学教育跑偏的体现。 

  还记得刚入学的一节课,老师问大家:长大要成为什么,有同学答科学家、音乐家、将军、官员等等,老师马上表扬他们有理想。轮到我的时候,我说将来要成为一名建筑工人,这时老师马上纠正我要有远大理想,以后才会有成就。

  时至今日,学校还存在另外一种成功学教育:唯分数论英雄。在学校里面成功标准变成是考试拿高分、考取好学校。所以学校最推崇“学霸”了,“学霸”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让“学渣”们非常“羡慕妒忌恨”。其实,学校不应该直接用分数量化“成功”,唯成绩论成功,这种教育直接的结果,就让学生“不成功便成仁”。所以有考试失意者跳楼等悲剧发生,学校唯成绩论的成功学教育脱不了干系,这种成功学教育方式难道不该反思一下吗?         (陈维澈)

  另眼:

  成功学用得好

  弯路可少走

  我小时候在江南的农村长大,在那块肥沃的红土地上,日夜辛勤劳作的乡农常常围在一起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何才能让小孩丢掉锄头,作别这个生之养之的荒野之地。

  那可能是我接触最早的成功学,一起在泥地里摸爬滚打的同龄孩子中,突然就有一个冒尖出来,考上大学,去到大城市,临走前接受所有乡邻的祝福与馈赠,甚至每家每户都为之放一串有一千响的炮仗,喜庆与荣耀的级别堪比婚嫁。经历过艰苦奋斗岁月的人,都知晓这份光荣与梦想的重量。

  回过头看,彼时支撑贫寒少年“吃得苦中苦”的,恰恰是一支叫“方为人上人”的成功学药剂。所谓“出人头地”,具化的指代即是拿到更高的文凭,找到更好的工作,落户到更发达的城市,迎娶(嫁给)更好的对象,进而收获票子、房子、车子等所谓的庸俗外物。说到底,还是成功学在“作祟”啊。

  所以,尽管泛滥的庸俗成功学不可取,但并不意味着它在某一个时段、特殊地域会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对于困苦中的打拼者而言,成功学纵使有庸俗的意味,它也可能是黑暗中的光芒,大海中的灯塔。对成功的渴望,让多少人在最艰难的时刻咬紧牙关,在最颓废的时候重拾信心,身陷囹圄仍能迷途知返,龋龋独行而不知何为孤独。物质上更富足,精神上更丰满,向往这样的生活,未尝不可。

  而且,正是基于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打拼中的年轻人才常常放言“没有拼搏的人生不值一过”;正是对成功的渴望,才让人们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在实际行动上孜孜以求。“成功学”是一门关于自我管理的学问,成功学用得好,可以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也可激励他人,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所以,一些人走了弯路犯了错误,并不能简单归咎于成功学,而是可能他在打拼之初就抱有错误的动机,用的又是逾越法律法规底线的方式方法。这就不是成功学的应有之义。(唐金凤)

 

(编辑:SN143)

文章关键词: 刘铁男 成功学 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今评媒:首个国家公祭日都有什么活动?
  • 中青报:警惕“寒门巨贪”中的腐败出身论
  • 新京报:复旦投毒案二审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南方日报:“佛山股民赚2亿”只能姑妄听之
  • 解放日报:自家的孩子也不能当“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