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永功:放鞭炮的“拐点”也许真的来了

2015年02月18日00:59  京华时报 收藏本文

  本报特约评论员铁永功

  从禁到开禁,再到呼吁禁放,并不能简单看成是“折腾”,更多是因为社会环境在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提高。也许不久之后,放或者不放,将不再成为一年一度的热门话题。

  对于放鞭炮爱好者来说,这个春节可能有点郁闷: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舆论环境,对他们似乎都不太有利。

  气象部门的消息称,今年除夕中午开始,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气候条件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而根据往年的经验,在除夕夜烟花爆竹燃放高峰期,大气污染物指标会瞬时“爆表”,预计空气质量将达到重度污染水平。根据北京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如果空气污染达到橙色预警,将采取全市禁放措施。

  社会舆论方面,在雾霾和PM2.5成为年度热词的今天,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空气污染、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越发引人关注,倡导不放或者少放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就在不久前,“少放点鞭炮,让清洁工早点回家”的倡议,在网络空间热传,虽然后来的戏仿有点偏离主题,但抛却“道德绑架”的争议不谈,对于春节少放点鞭炮,很多人还是有共识的。

  实际上,人们也能感觉到,这几年大城市的鞭炮声似乎不如以往热烈了,很多人自觉选择少放或不放。而呼吁严管烟花爆竹燃放的声音,也从民间走向了庙堂,多个地方的代表委员,都提出了重新禁放或者收紧的提议。这说明,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在逐渐演变,禁与开禁的民意基础也在发生变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是否应该限放烟花爆竹,就已成为年底的争议话题。其间,部分城市经历了从禁放到开禁或部分开禁的反复。其中的原因,是当年一些城市的禁放,主要通过一刀切的行政命令,并没有达成广泛的民意共识,也低估了习俗的惯性。近年来,呼吁严管或重新禁放的声音逐渐变强,而且这些呼声很多是民间自发的,民意的天平似乎发生了倾斜。

  从禁到开禁,再到呼吁禁放,并不能简单看成是“折腾”,更多是因为社会环境在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提高。有观察者认为,当年禁放烟花爆竹,主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也是为了便于管理;现在一些地方禁放或限放,更多是出于治理空气污染的考虑。争论的核心诉求,已从当年的“保安全”,过渡到现在的“保空气”。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另一方面,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得更加丰富,环保观念和文明意识也在提高,作为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习俗,燃放烟花爆竹与今天的城市开始有些格格不入。在狭小的空间内随意燃放,危害显而易见,尤其是当PM2.5等指标让空气质量变得可以量化之后。虽然燃放烟花爆竹对雾霾的“贡献”有多大尚存争议,但研究表明,燃放烟花爆竹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让PM2.5爆表。如果春节又逢雾霾天,这鞭炮放得还真可能不那么心安理得。所以,当有人呼吁少放或不放鞭炮时,会有那么多人点赞响应。

  不过,虽然如此,也不宜通过行政命令一刀切重新禁放。社会领域的问题,禁不如管,更要重视民众的自我管理和自发行动。虽然放鞭炮的习俗仍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民众燃放的“拐点”可能已经到来。也许不久之后,放或者不放,将不再成为一年一度的热门话题。

(原标题:放鞭炮的“拐点”也许真的来了)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鞭炮 爆竹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风暴眼-国社大战王思聪:胸大胸小这事儿,只能想不能说?
  • 中国青年报:期待反腐相声带来批评文体的春天
  • 新京报:苏荣“双开”通报措辞凌厉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