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究竟什么才是“封建遗毒”

2015年04月30日07:29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刘  仰

  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两个目标,前者针对国外,后者针对国内。时隔百年,这两个方面依然被高度关注。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道德滑坡现象、国人低素质问题,尤其是反腐揭露出贪官的某些共性等,常常被归结为“封建遗毒”的顽固延续。因此,有人明确提出,“反封建”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甚至认为当今中国“反封建”比“反帝”更重要,对应的政治解读便是:内部腐败比外部“颜色革命”威胁更大。这种观点务必要警惕将其绝对化。

  首先,何为封建,西方理论都缺乏共识,如同当今“帝国主义”已不是百年前的旧形态,人们对“封建主义”的认识百年来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被当今西方高调颂扬的民主、自由原则,在托克维尔及其追随者看来,都在封建制度里找到了它们的出生证,以至于试图推翻封建制度的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带来民主、自由。反倒是较多延续了封建制度的英国有更多的自由,从殖民地反抗而来的美国有较多的民主。托克维尔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但至少显示出在某些理论评价中,“反封建”与追求自由民主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其次,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封建的认定和评价也极为复杂。按照历史进步论,划分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时间点,远的从西周开始,近的到魏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有的以秦朝为标志,有的以辛亥革命为界限。理论界莫衷一是。因此,当今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能否归结为“封建遗毒”、“封建意识”,事实上大可商榷。而且,当今被批判的中国社会的某些不良风气,并不是中国所独有,例如小圈子、贪污腐败、不正当男女关系等,古今中外,乃至当今自我标榜的民主、自由国家也大量存在。若将其归结为中国的“封建遗毒”,便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

  第三,长期被视为“封建”的中国传统,实际上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特征,例如全社会强调礼义廉耻、为官者先忧后乐、知识分子洁身自好、社会精英天下为公等,在今天依然有强大生命力,甚至是解决当今某些社会问题、不良风气的必要良方。也正因为如此,当今中国领导人才多次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不加区分地将当今某些社会不良风气、不良现象简单归结为中国社会的“封建遗毒”,很可能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正是当今中国急需批判和纠正的。

  五四新文化已经百年,国内外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新文化运动提出的种种主张,今天需要辩证地看待。有些主张当年有其价值和意义,今天可能需要重新反思。新文化运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神值得发扬,但当年提出的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未必适合今天。我们在强调一个观点和事物能否适应社会环境时,往往过多注重地点、空间的水土问题,事实上,历史长河中的时间因素也是影响很多观念和解决方案的重要背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此一时,彼一时,岁月的流逝会改变很多东西。▲(作者是北京知名学者)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民主 遗毒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京报:“救助站”是怎么把孩子“救助”死的
  • 环球时报:居美的李锐之女不应脱离中国实际
  • 钱江晚报:世界那么大,车模非得裸么
  • 新京报:气象预报是“只许州官放火”吗?
  • 新京报:聂树斌案听证会上疑点须全面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