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长振:民族互嵌,配套机制是关键

2015年04月30日07:30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牛长振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治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新视角、新路径、新理念。自去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来,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思路和路径。但不管什么样的思路和路径,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内核是要构建“三位一体”机制,即实行居住嵌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和建立健全冲突协调机制。

  居住嵌入是前提。居住嵌入即不同民族交错居住,混居杂居,与单一民族聚居相对。居住嵌入的典型案例是新加坡。为实现各族群和睦相处,新加坡于1964年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按一定族群比例进行出售。目前,试点工程已在新疆和田地区展开,例如和田县的“和谐新村”已有465户居民入住,居住格局是相互交错,主要有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238户,维吾尔族219户,回族、藏族、苗族和土家族共8户。

  “和谐新村”为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相互了解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化解民族隔阂,有利于消除择族而居现象。当前,新疆民汉择族而居是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因素。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乌鲁木齐形成城北汉族主要聚居区和城南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的居住格局。这种以族别而集中居住、抱团扎堆的现象只会增强相互防范意识,增加互不信任度。

  社区文化是纽带。居住嵌入为促进各民族交往提供渠道和平台,但并不会自然而然形成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友好关系。主要原因有:一是现代住宅与传统的独立院落相比,依然具有封闭性;二是现在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足不出户的时间增多了。因此,要丰富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建立休闲娱乐场所,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让人们走出来,玩在一起、学在一起,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各民族交朋友,做和睦邻居。

  要积极推进民汉合校、混合编班,形成共学共进的良好氛围,避免各民族学生到了学校还是各抱各的团、各走各的圈。要满足各民族的文化、宗教和生活需求,合理规划宗教场所,合理布局清真饭店、清真食品商场、社区蔬菜直销店。总之,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才能实现各民族的思想嵌入、文化认同嵌入,才能积极参与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

  冲突协调机制是核心。社区在农村是指行政村或自然村;在城市是指街道办事处辖区或居委会辖区。由于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语言和宗教等方面的不同,各族群众之间没有磕磕碰碰是不可能的。为防止矛盾激化,要建立健全冲突协调机制,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或居委会主任,秉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原则,及时进行沟通协调。让各族群众怨有处诉、气有处泄、难有人帮、事有人管,解开各族群众心中的“小疙瘩”,确保矛盾就地化解。▲(作者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干部)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民族 机制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京报:“救助站”是怎么把孩子“救助”死的
  • 环球时报:居美的李锐之女不应脱离中国实际
  • 钱江晚报:世界那么大,车模非得裸么
  • 新京报:气象预报是“只许州官放火”吗?
  • 新京报:聂树斌案听证会上疑点须全面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