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欧洲正成为西方对华友好的先导

2015年07月01日07:33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欧洲的访问正在进行中,李克强已在比利时签署180亿、并将在法国签订数百亿欧元的合作大单,中欧峰会取得合作战略上的重要成果。李克强还提出中欧成立共同投资基金等重大建议,有人称当前的中欧关系处于“黄金期”。

  尽管欧洲一些媒体仍热衷于炒作“人权”等争议,但那些报道更像是染上了“小报病”。李克强在法国受到十分显著的热情接待,这不仅是官方礼遇,也是欧洲社会对中国态度的折射。

  中欧关系这几年在平稳的基础上发展很快,成为中国同西方关系最成功的一页。中欧经贸合作十分活跃,与此同时双方在地缘政治上没有利害冲突,意识形态摩擦有一定克制,中国对达赖等老问题的制衡发挥了一定作用。

  英国等欧洲强国带头打破西方国家在加入亚投行问题上的犹豫,日前签署亚投行协定的50个国家中欧洲国家占了18个,这让中国社会印象深刻,成为修正中国人对欧洲认识的一个因素。

  现在有更多中国人倾向于相信,欧洲完全可能成为西方世界持续发展同中国友好关系的先导,这将改变整个西方同中国关系的格局,使中国同美日关系的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重塑。

  诚然,欧洲很难成为中国人那种志同道合的“朋友”,中欧意识形态分歧还将长期存在,今后因达赖等问题爆发新冲突的可能仍难排除。但中欧的共同利益显然在成为双方关系的主导面。中欧恐怕都需准确定位双方关系,对扩大、深化双方合作足够积极,也要对双方之间的问题给予足够的包容。

  欧洲最着急的是经济,英法德意等不顾美国的脸色加入亚投行,说明欧洲从中欧关系获得经济推力的愿望压过了它们对政治问题的考量。中国需要用心回应欧洲的关切,让欧洲在现实中确信中国是它们经济增长的伙伴。

  中欧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比如中法联手拿下其他国家的核电项目,中西合作向拉美投资,此外如果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得以设立,双方将向欧洲,甚至未来对非洲的投资就可能从竞争关系变为合作关系,这一切终将带来中欧关系的结构性改变。

  欧洲很多国家同美国是传统盟友,如果未来欧洲从中国得到的经济好处能比它们从美国得到的多出明显一块,那么一种持续的平衡力就将形成。欧洲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但在涉及中国时,它们比澳大利亚更容易超脱。欧洲在西方世界里“理解中国”的障碍最少,那里有可能成为突破中西互视僵局的关键地带。

  中日经贸扩大没能消除两国政治关系的紧张,中美经贸合作没能解决两国的战略互疑,中欧经贸关系发挥的作用最充分。日美澳同中国的地缘政治交集各不相同,地缘政治利益在经济利益面前似乎更强势,但它又非绝对和不顾一切的。中欧关系或许没有为21世纪国际政治定性的力量,但它将带来至关重要的启示,影响不同文明相处的标准。

  欧洲国家似乎度过了针对中国崛起的心态调整,只要把它们同日本稍稍一比就清楚了。但是随着中国制造业提升,中欧、比如中德制造业有可能还有一轮新的竞争。一旦我们全面知道中欧关系,我们看待双方未来各种摩擦时就能像站到了山巅,俯瞰曲折奔向大海的江河。▲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欧洲 中国 中欧关系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北京晨报:变味的“幽默”不应提倡
  • 钱江晚报:女体的“盛宴”必须叫停
  • 环球时报:领导亚投行,中国需学会挨骂和妥协
  • 中青报:不必对“80后成离婚主力军”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