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喆
理财骚扰电话此起彼伏令人不胜其烦,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这是近些年来才逐渐增多的现象,这些让人不明所以的电话来自所谓理财机构,它们自称背景雄厚、训练有素,既有天花乱坠的专业术语,又有贴近生活的通俗介绍,甚至自称与各大金融机构都有合作、收益率教人垂涎、方法又非常简单。总有人一头扎进去,等到真金白银掏出去才发现不但“发财”无望,“保本”都不可能。接下来的索要、索赔程序可谓长路漫漫,常常面临无处申诉的窘境,加上所签合同往往玄机暗藏,法理上也不占优,最后只能自食苦果。
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目前国内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发展现状。虽然金融这个概念听起来高大上,事实上也很专业,但落实到社会层面,它也确实与当今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理财密切相关。
随着财富增加,中国人的投资渠道急需拓宽。2010年后有上万家第三方理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红火的市场难免良莠不齐,甚至乱象丛生。虚假资质、虚假信息满天飞,应该只做“规划”的理财机构却在卖“产品”,没有金融牌照却借着咨询名义行金融公司之实,介绍理财产品时只强调高收益而罔顾风险。那些以骚扰电话形式自我推广的理财机构,正是钻了第三方理财市场刚刚兴起而相关监管又没有健全起来的空子,想要实现野蛮生长。
随着金融市场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相关金融创新将会不断增加,这是客观规律和大势所趋。但中国市场日趋庞大也会使市场管理的挑战变得更大。2013年,美国银行因向客户拨打骚扰催债电话的指控而与集体诉讼者达成和解,被迫支付高达3.2亿美元的罚金。虽然这与目前中国社会出现的理财骚扰电话并不是一回事,但其背后反映出一个类似的道理,即一个成熟的市场需要促进创新,同时也需要有适当的制度建设进行规范和约束。
骚扰电话可以一挂了之,但市场却不能挂断,市场健康的根本还是在于监管。快速成长的中国金融市场新概念不断,但也一直面对谁来监管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刚兴起时,也曾出现过其是否属于金融监管范围这样的争论,其原因显然是未能理清新生事物的真实面目和逻辑关系。说到底,监管机构应该对市场日新月异的结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微观增减加强梳理,及时弄清自身职责范围,妥善处理惩罚与治理、监管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做好配套监管,才是还老百姓耳根清净的根本所在。▲(作者是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