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消费贫困”的做法应休矣

2015年08月07日07:03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四川大凉山小学生木苦依伍木所写的作文《泪》最近在网上热传,被冠以“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最初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表达同情,并质疑当地扶贫政策。但凉山官方后证实说,这篇作文曾被支教老师改过,而且木苦依伍木兄妹每月也都得到政府补助。于是,事情就这样出现了反转。事实上,大凉山的贫困和木苦依伍木们的不幸确实值得社会同情,但“最悲伤作文“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消费贫困”现象,更值得人们深思。

  毫无疑问,给予木苦依伍木们最直接、最重要支持的是政府和制度性扶贫政策。中国政府的扶贫努力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声誉,这在凉山地区也可以表现出来。官方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国家在凉山的扶贫项目投入、教育投入等数额惊人,地方政府也投入巨资改善民生。政府的扶贫行动主要是基础性的,如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其扶贫方式往往是制度性、普惠性的,如孤儿专项基金保护就属此类。

  当然,很多社会公益性组织也在凉山扶贫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目前活跃在凉山的公益性组织多达几百家,我们应该为他们点赞。他们所做的事看起来可能并不那么宏大,却是在履行与现代社会相对称的公民责任。无论如何,公益性组织的作用不是基础性的,也难以做到普惠,只能是政府扶贫行动的补充。但在“最悲伤作文”事件中,一些人习惯性地将矛头指向政府,以为扶贫行动中只有公益部门在努力,政府失职了。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吊诡之处,宏大的社会工程虽然至关重要,却不易为普通人所知;微观的慈善行动虽然微不足道,却因为有故事性而让人铭记。

  另外,“最悲伤作文”事件背后还隐藏着少数公益性组织营销慈善的问题。有些人在慈善营销中获取了声誉乃至实际利益,“最悲伤作文”的始作俑者就是活跃在凉山的某个基金会。某种程度上,这个事件最大的受益者不是木苦依伍木甚或与之有类似遭遇的孤儿,而是这个基金会——事件过后,基金会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募集资金大大增加。另外有些人则是借以从中获取心理满足,某些机构把慈善弄成了生意,给人通过消费贫穷获得满足感的机会。其结果是到最后,事件当事人却被忽略了,这些孩子有能力去承受汹涌的“慈善”所带来的压力么?

  “最悲伤”作文事件为我们重新审视类似凉山地区的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一个机会。我国的扶贫工作已到攻坚阶段。这意味着,扶贫或许不仅仅是发展经济,还包括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这些年虽然国家在凉山地区投入不少,与扶贫有关的公益性组织在当地也极其活跃,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重要原因是当地经济发展滞后所带来的“贫”只是表象,更远的是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社会文化落后、社会问题丛生等综合性因素造成的“困”。因此,政府在民生领域的基础性、制度性扶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在进行这项社会工程的同时,需要戒备“消费贫穷”的做法。(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扶贫 贫困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京报:警察扣警察,脏话惹的祸?
  • 广州日报:“最悲伤作文”能够感动我们多久
  • 新京报:为什么又是毕节留守儿童死亡
  • 新京报:征收“网络红包税”需审慎考量
  • 环球时报:申奥歌“冰雪舞动”是恶意抄袭之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