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京《周末》专题 > 正文

16年未变的“牛奶标准”引发奶业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03日10:46 南京周末

  本报记者 陈 磊

  清晨起床喝一杯牛奶,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生鲜牛奶收购执行的仍然是16年前的标准。1986年9月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正式发布。尽管这个标准早已经与国际标准严重脱节,在行业内已众所周知,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能进行任何改进。

  广州惊现结核奶

  7月底,“结核奶”惊现广州,一石激起千重浪。紧接着,“布鲁氏菌病”又再现广州,令广州市民一时患上牛奶恐慌症。而后,广东乳业纷纷发表《诚信宣言》,欲与“结核奶”和“布鲁氏菌病”划清界限。然而,正当广东乳业风波渐平之时,又有消费者从袋装奶里喝出消毒水。一时间,广州市民谈奶色变。

  7月份,广东媒体根据读者的举报,对太和镇云燕畜牧发展公司进行了明查暗访,结果发现惊人黑幕:这个奶牛场630头奶牛有70%患结核病,但每日仍有两吨多从病牛身上挤下的奶供应广州市场!

  该场一位懂行的原职工说,患了结核病的牛死后开膛可见肺部严重病变,多数整个肺全部烂掉,发出恶臭。

  令记者听后胆战心惊的是,太和镇云燕畜牧发展公司这个奶牛场的奶牛虽然大面积感染结核病,但除病重以及刚分娩的牛,其余无一例外每日早、午、晚三次被拉去挤奶机挤奶。然后运往牛奶公司加工。而刚打了抗生素的牛,则用手挤奶,然后以1500元一吨的低价卖给南海一个体户(每三天来拉一次)。据职工反映,该场的机挤奶、手挤奶挤出后用“酒精检验法”检验时常出现豆腐渣状,说明原奶出现品质不良,但该场负责人特地买回一批碳酸氢钠叫人加在奶里蒙混过关。这个奶牛场除了卖结核奶、抗生素奶,还卖病牛肉。

  奶牛大面积感染结核病何以能够瞒天过海,躲过动物防疫部门每年的检疫呢?

  该场几位原职工向记者详细描述了该场原领导(现为承包人)欺瞒防疫部门的手法。2002年9月份的年度结核检疫,云燕场在市、区动物防疫部门前来检查的前三天,即安排兽医为全场奶牛注射了正常检疫同等剂量的结核菌素(结核菌素注射后牛皮厚度增加,而有无疫情,是以注射后72小时牛皮的厚度来判断的)。在市、区防疫部门人员来检疫的前一个晚上,该场负责人安排兽医又给检查牛只注射了大量抗生素:青霉素:160万puX3支+链霉素100万puX3支,在市、区防疫部门人员当天给牛注射结核菌素以后,便拉他们去镇里吃饭,趁这一时间马上安排兽医在防疫部门人员注射结核菌素的部位旁边注射了一种他从外面购买回来的报价46.80/支(没有药名)的注射液,每头注射两支1mcl/支单位,由此终于骗取了检疫合格。

  就在“结核奶”风波未平之际,“布鲁氏菌病”惊现广州,紧接着又有消费者从袋装奶里喝出消毒水。

  或许这只是中国奶业信誉脆弱、质量监控混乱的冰山一角。

  “奶源已成为中国乳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未来3—5年内,中国奶业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奶源短缺局面。”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林树斌博士在接受采访时如此断言。支持他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目前国内奶牛增长幅度是10%,而奶制品的销量增长却高达30%。”

  乳业市场空间呈现着美好图景,“跑马圈牛”行动日渐加快。

  众多乳企在奶源上跑马圈地,对此某牛奶销售公司总经理蔡永康说出自己的看法:“早在几年前,乳业巨头凭借奶源之势,锐意扩张,此时市场的不成熟是中国乳业的最大瓶颈。然而,近两年随着消费市场的迅速启动,反过来奶源又成为中国乳业的最大瓶颈。这两种情况都是由市场的短视行为导致的。如果企业不重视对奶源的深度开发和维护,不重视原料奶品质的监控,那么就会彻底打击消费者刚建立起来的对液态奶的消费信心,市场的多米诺骨牌就会訇然倒下,而此时的奶源只是一堆市场的泡沫而已。这才是中国乳业深层次的危机。一味地抢占更多的奶源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其实,中国乳业最缺的不是一般奶源,而是高标准的奶源。”

  竞争让人们各显神通

  某些厂商开始用奶粉兑水后加工制造“鲜奶”,业内称作“还原奶”。奶粉价格比原乳便宜,尤其是洋奶粉到岸价在每吨1.4万元至1.5万元,1吨奶粉可还原成8吨液态奶,而8吨原乳国内仅收购价就达2万元以上。还原奶尽管对消费者健康没有影响,但却鱼目混珠,以鲜奶的名义大肆贩卖,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2003年6月28日召开的“鲜奶标识与奶业健康发展研讨会”上,有农业部官员透露,《鲜奶标识管理规定》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不日将出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著名学者陈淮在参加研讨会时说:“在健康标准上,在竞争游戏规则上,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国际标准。不存在一个中国国情的标准。”他认为,不管厂家愿意不愿意,不管我们面临多大困难,我们也决不能降低标准,否则对消费者和厂商都不利,而实际上国际标准是趋向于越来越严格。

  农业部畜牧局王俊勋处长对此充满忧患意识,在研讨会上他说:“我们最近首先要做的,就是围绕奶的质量开展工作,关键在于解决奶牛的质量问题,推广优秀种牛的基因,好牛才能产好奶;其次是食品安全的问题,现在许多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怎样发展才能适应食品安全高水平的要求。我们提倡规模化的饲养。”

  牛奶中的抗生素

  就在人们为“鲜奶”与否进行争论乃至进行研讨时,另一个乳制品的问题在广大消费者中间迅速传播。

  一些牛奶问题专家警告说,牛奶是最容易被人体吸收的食品,但当人们喝下一杯牛奶时,有可能把残留在牛奶中的抗生素也喝进了体内。在大力提倡、推广喝牛奶的今天,含有抗生素残留的牛奶(简称为“有抗奶”)作为食品污染源,正随着喝奶群体的扩大,污染面也在扩大。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方维焕教授介绍说,牛奶中抗生素残留是全世界奶牛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奶牛场均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奶牛疾病。据调查,目前我国一般奶牛场中奶牛乳腺炎的患病率在30%左右。

  “有抗奶无抗奶问题”在中国乳制品行业闹得沸沸扬扬。

  8月19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携5位业内专家出面澄清:中国市场上大多数牛奶产品是值得信赖的,没必要谈“抗”色变。

  农业部乳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王金华介绍,近期他们受有关部门委托,对13个省市的45种品牌的奶粉进行了抽样检查,其中仅8种品牌被检出抗生素残留,占全部的17.7%。这说明国内“无抗”乳品所占市场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或许这些权威的话能让消费者的心稍稍安稳一些,但是仅仅通过标识辨别是否“鲜奶”抑或通过抽样来检测有“抗”与否也许有些让人想不通,国家的标准哪里去了?

  亟待改变的标准

  1985年,我国发布GB5408-85《消毒牛乳标准》,附录中“生鲜牛乳的一般技术要求”规定,用抗生素或其他对牛乳有影响的药物治疗期间的母牛所产的牛乳和停药后3日内的牛乳不得收购。但1986年国家正式发布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上述规定被宣布作废,并没有明确规定抗生素指标。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冈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抗生素指标,基于什么考虑不清楚,按我个人的分析,当时正是我国个体养牛大发展的时期,牛奶来自千家万户,影响原料乳质量的主要问题是掺假、掺水,相对于此,“有抗奶”尚属次要问题。

  2001年9月,农业部发布了《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行业标准,并要求于当年10月实施。这个标准对生鲜乳的卫生指标明确了“抗生素不得检出”。

  但是其他方面,1986年发布的标准依然在起着作用。

  一位乳业专家日前向记者透露,要生产优质的牛奶,必须先控制牛奶中微生物细菌的指标。根据国家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国家一级奶应小于50万个/毫升、二级奶100万个/毫升、四级奶则达到400万个/毫升。而在国外,美国、加拿大收奶时甚至规定,如牛奶中微生物超过5万个/毫升,就要从严处罚。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福建长富乳业集团总畜牧师孙荣鑫认为:“微生物指标对牛奶的品质至关重要。在原料奶中,活的细菌会产生外毒素,经过高温杀毒后,这些细菌都会被彻底杀死。但这些死细菌被分解后,还会形成微量的内毒素。而如果原料奶中细菌数过多,就会使成品奶中的内毒素增多,而一旦超过一定程度后,就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国外乳业之所以对微生物指标控制严格,就因为微生物指标实质上是牛奶的一种卫生指标。孙荣鑫解释说,如果微生物指标过高,就会从根本上破坏牛奶的营养结构。

  标准的制定如果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必然带来诸多隐患。同时,标准的制定,也一定要符合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太高太低都不行。中国已经加入WTO。面对日益增强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产品遭受“绿色阻击”而导致巨大损失的事例早已不再是新闻,而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贸易与环境标准、法规和制度是重要原因。从这个层面上说,没有牛奶喝事小,没有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贸易与环境标准、法规和制度才是我们应该真正关心的,也是要尽快解决的当务之急。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