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评论:靠什么迎来“性文化”的转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2日19:57 红网 | |
作者:潘凤亮 曾轰动一时的国内首家性文化博物馆将迁出上海,新馆址是距上海80公里的千年古镇江苏同里(9月10日《北京青年报》)。这是建馆三年内的第二次搬迁。各地巡回展览和网上博物馆都异常火爆,然而长期经营却入不敷出,这家性文化博物馆能否在尴尬 这家博物馆的命运实际上是国人性文化生态的缩影。性科学、性教育、性文明虽然已在口头上倡导,但要冲破文化传统的禁锢实在艰难,有人要开风气之先,肯定是阻力重重。主要是缺乏一个对其合法性的明晰界定,怎么就是科学,怎么就是淫秽,这个判别的标准必须非常明确才行,否则很多工作就难以推行。 它遭遇的尴尬是因为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甚至在前两年连“性”字招牌都不能挂出,这说明某些时候我们还不能光明正大地谈论性文化。性教育仍然处于欲遮还露、欲露还羞的尴尬境地,似乎它不是一门正儿八经的科学,而总有见不得人的隐私。这样的文化生态环境导致性科学没有获得新生的机会,内在魅力无法展现,不能与大众形成沟通。这是性文化博物馆经营状况不佳的外在因素。 而一旦当它获得了正式身份,它本身潜藏的生机就会被激发出来,和大众的需求达到默契,从而迎来命运的转机。迁馆后有了来自官方的支持,它的经营前景会很乐观,而且对博物馆和当地来说会是双赢。这对于改良我们社会的性观念和性文化也是有益的,毕竟还“性”一个科学的身份才是推进性教育和性文明的前提。 我们早就应该具备坦然的心态,不必谈性色变,但是要在社会上普及性教育,还有相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来自观念和文化,来自能否给一个官方的名分,而不只是民间的艰难开拓。 性文化博物馆普及性科学的工作是难能可贵的,它需要社会的支持。整个社会的性观念向着文明方向的转机,会促使社会进步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文明和进步只靠一个博物馆是不够的,更有赖于有关部门的认可和大众观念革新。这些工作需要掌握一个开明的分寸,在这个分寸之内,我们就要大胆的推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