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印“宝莱坞”挑战美“好莱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3日13:54 青年参考

  华朗

  “宝莱坞”超级巨星阿施瓦雅·瑞伊最近的“出镜率”奇高。这位来自印度的“世界小姐”刚刚登上亚洲版《时代》周刊的封面,即将进军好莱坞,在好莱坞大片《混乱》(Chaos)中与美国著名演技派女星梅丽尔·斯特里普演对手戏。据1月7日《温哥华太阳报》(Vancouver Sun)报道,《混乱》是一部根据2001年同名法语电影翻拍的社会文艺片,影片围绕
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目睹一起嫖客殴打妓女的暴力行为展开。片中,瑞伊饰演可怜的年轻妓女,斯特里普则饰演那位好心的法国太太。

  印度裔导演奈特·沙马兰现在已是好莱坞响当当的大牌导演,被视为斯皮尔伯格的接班人。擅长古装片的《土匪女皇》(Bandit Queen)的印度导演谢卡·卡普尔拍摄了颇具冲击奥斯卡实力的《伊丽莎白》(Elizabeth)和《四根羽毛》(The Four Feathers)。

  这些都表明,印度电影工业的中坚“宝莱坞”对好莱坞发起了强劲挑战。尽管好莱坞不太愿意承认,好莱坞大片中日益增多的“宝莱坞”因素是个不争的事实。

  1.从“好莱坞”到“宝莱坞”

  说到“好莱坞”,不同的人会产生憧憬、羡慕、排斥、鄙夷甚至厌恶等不同的情绪。但说起和它只差一字的“宝莱坞”,你的感受兴许是陌生和满怀疑虑:那是什么东东?

  “阿巴拉古,呜……阿巴拉古,呜……”你还记得印度影片《流浪者》(Awaara)中这首经典得一塌糊涂的《拉兹之歌》吧?如果没听说过,请向老爸老妈咨询一下,保准他们会喜笑颜开地哼唱起“我是流浪者啊,我是流浪者(‘阿巴拉古’的原意)”。这首歌曾是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小调。《流浪者》是印度主流电影的代表,而宝莱坞就是印度主流电影的代名词。聪明的印度人将“好莱坞”(Hollywood)打头的字母“H”换成了本国电影之都孟买(Bombay)的字头“B”,把“好莱坞”变成了“宝莱坞”(Bollywood)。

  印度是世界公认的电影生产大国,每年拍摄的电影近千部。一批经典的宝莱坞影片至今在人们心中留有美好的记忆。文革前引进、文革后走俏的《流浪者》,使我们第一次领略了印度电影的魅力。我们念念不忘那由动听的歌声、轻盈的舞姿编织成的浪漫的爱情故事。《流浪者》之后,在轻歌曼舞中一路驶来了“大篷车”。《大篷车》(Caravan)与样板戏中累人的唱腔和生硬的造型形成了鲜明对照,能歌善舞的吉普赛人似乎永远生活在欢歌笑语中。惩恶扬善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浓郁的民族风情打动了观众。在迪斯科风靡大陆之前,印度歌舞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可谓风光无限。

  2.宝莱坞“三板斧”

  看多了,你就能总结出宝莱坞的套路。印度导演总会在讲故事的间隙甩出一大段歌舞来,不论男女老少,从这边桥头唱到那方田野,从一个城镇跳到另一个村庄,忙得不亦乐乎。在歌声中,一场大对决使坏人得到了应有的下场,离别甚久的男女主角最终相拥在一起。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认可印度民众的音乐天赋,不然,咱们的《天地英雄》也犯不着请印度大师拉赫曼来配乐。宝莱坞各种类型的电影几乎都与歌舞沾边,只是多和少的不同而已。每部片子起码有五六首歌曲,没完没了地唱啊,跳啊,短的片子将近两个小时,长的足可以和三部曲相较。拖沓冗长的情节还经常被郎才女貌的爱情戏(灰姑娘或男性丑小鸭)、似曾相识的喜剧笑料和蹩脚幼稚的打斗场面这“三板斧”弄得支离破碎。

  在欣赏了《雨中曲》、《音乐之声》和迪斯尼动画之后,我不禁感慨: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山更比一山高。歌舞片的真谛是歌舞为剧情服务,如果仅仅是为了歌舞而歌舞,宝莱坞电影自然会遭到冷遇。

  讨论印度电影,不能不提到《阿育王》(Asoka)。原以为它是史诗片——印度版的《勇敢的心》,不料,它依旧是一部MTV味儿十足的历史片。说起阿育王,他老人家的知名度不比圣雄甘地差,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人物。这位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完成了祖辈统一印度的梦想,使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这位以谋杀90多位皇室亲人的血腥代价登上王位、在一次战役中屠杀10万将士的暴君,后来却突然悔过,皈依佛门,将自己的后半生定位为潜心研究与推广佛教,使佛教走出印度。片中的歌舞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印度电影史上也实属少见,大抵是有皇室背景的缘故吧。只是,在银幕上扭个不停,看着也累。

  影片拍摄的初衷就没打算拿奥斯卡,注定它不会是另一部《甘地》(Gandhi)。即使如此,你仍然可以看到《阿育王》的进步:丰满、厚重的人物刻画,精致唯美的画面,都呈现出与宝莱坞传统影片全然不同的风貌。

  有人说,宝莱坞电影总是在抄袭好莱坞。其实,好莱坞也没闲着,也开始偷学宝莱坞了。由美印两地文化的差异产生的、有着系列笑料的《性福大师》就是偷学的作品。来到纽约的舞蹈老师雷蒙梦想成为《油脂》(Grease)中的约翰·屈伏塔,结果误打误撞,走进了成人电影的拍摄现场。“印度神油”果然有两把刷子,他凭借学到的“性学宝典”,一跃成为上流社会人士推崇的“性学大师”。宝莱坞影片中司空见惯的华丽服装和布景、缤纷的歌舞场面,以及男女间放不完的电,都一五一十地出现在《性福大师》中。

  3.宝莱坞视野中的印巴

  从诞生到现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宝莱坞在电影制作的技术方面发展很快,题材日益多元化,娱乐元素越来越丰富。印度主流电影的现状说明,印度观众希望看到更有现实意义的电影,而不是长期以来像糖浆一样甜腻的浪漫歌舞。于是,哭哭啼啼的影片的数量大大减少,而历史、战争题材的电影逐渐抬头,青春喜剧片的数量也在增加。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亚一对生死冤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更是剑拔弩张。这不,印巴两国又要打仗了,不过不是在现实世界里,而是在电影《实际控制线》(Line Of Control)中。2003年12月19日上映的《实际控制线》被认为是去年印度最重要的大片,成本高达330万美元。这部长度约为4小时的影片,共动用了50位演员、1000名士兵,以及各式各样的飞机、大炮。

  “实际控制线”是一条两国在克什米尔停火的军事分界线。影片的故事背景是1999年的克什米尔冲突——大批巴基斯坦军队越过“实际控制线”进入印度领土,双方爆发了激烈战斗。本片的导演是经验丰富的J.P.Dutta,他试图超越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拍过的史诗战争片《边境》(Border)——《边境》被认为是印度的《边城英烈传》(The Alamo),被誉为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片。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在过去的50年内,印巴之间爆发过3次战争,宝莱坞却很少拍摄真正意义的战争片。“我们从来就没有战争电影,”印度剧作家阿米尔·侯赛因说:“我们最多提供一个反战背景,但影片的主题依然是爱情故事。”

  《实际控制线》承诺如实地反映1999年的那场冲突。导演说,在战斗中,双方有2000名士兵阵亡。在又冷又恶劣的环境下,印度士兵为驱逐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这部催人泪下的影片就是要歌颂永不言败的精神。

  有人说,到电影院看战争片就是为了寻求刺激和发泄。印巴冲突不断,双方互为仇敌,在电影中看到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观众自然觉得很过瘾。导演们当然会继续迎合观众的口味,除了《实际控制线》外,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宝莱坞还将有两部战争片上映。

  声明:《青年参考》授权新浪网独家转载,未经《青年参考》及新浪网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