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一百年来携着电影的手松开了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4日10:02 外滩画报

  法国电影大师罗贝尔·布烈松

  文/王蕊

  从《乡村牧师日记》到《武士兰西诺》,从《贞德的审判》到《金钱》,影像以其充沛的活力留下轻巧的痕迹、闪耀 的灵光。而这些影像背后,有一个人--一个不顾一切、
诚心诚意,尝试将他感官的种种颤动诉诸人前的人--罗贝尔·布烈 松(RobertBresson)。

  生于1901年9月25日,逝于1999年12月18日,布烈松一生与20世纪相伴始终。他有过学习绘画的经 历,后来转向电影。他的电影语言充满哲思,禁欲却诱人的画面使他的风格相当内省,寓意深刻但含有无尽诗意。他的一生, 除留下十四部电影之外,还留下了一本薄薄的《电影书写札记》。他的辞世曾经冻结了全世界电影人的心,人们悲伤"一百年 来,携着电影的手松开了"。

  布烈松电影的故事都极其简单,很多还并不完整,剧情也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他的兴趣似乎不在于编织人物命运的 故事因果,而是把他们从琐碎繁杂的生活背景中剥离出来,抽象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人"。可以说,布烈松的所有电影都只有 两个主人公:一个沉思的人和他的身外世界。在一些电影里,他一直寻找着那些人物的最根本的出路,但始终未能如愿。

  他的电影既不嘲讽亦不苦涩,因为他不作评价,也不表同情。从1956年的《死囚逃狱记》、1989年的《扒手 》到1983年的收山之作《金钱》,布烈松痴迷于表现边缘人的生活处境,选择小人物为其关注的主角,像《扒手》里的小 偷、《死囚逃狱记》中的囚犯、《慕雪德》里的小女孩、《金钱》里的换油工。他摈弃虚假和造作,追寻生活的本来状态;他 选择业余演员,使用简洁的对话,关注细微的角落;他还放大场景中现实音响的原生状态,而不采用配乐,他说那种音乐也无 法演示空洞和空虚,时空在布烈松的影片中也往往模糊不清。

  我们无从判断《乡村牧师日记》中牧师的村庄和住地离教堂究竟有多远。我们也没有看到《死囚逃狱记》中牢房的全 貌,只有丰富的特写展示着它的局部:门窗、天窗等等,因为它们才是主人公最关心的。布烈松影片在艺术性上也堪称完美, 就如《贞德的审判》,整部片子以凝重和静默的场景代表宗教感和宿命感;影片叙事节奏张弛有道;戏剧冲突和人物心理的矛 盾性,让观众介入影片本身,成为目睹悲剧的一员。

  《电影书写札记》出版于1975年,札记分两部分,整个写作过程穿越过1950年到1974年近万个破碎的日 子。它是布烈松唯一的一部著作,是布烈松对于"电影书写"点点滴滴思考的结集。对他而言,电影一如语言,由彼此的位置 关系相互决定,相互激荡,电影书写之影片,其影像如同字典上的字,离开了他们的位置与关系就没有能力和价值。

  札记第一部分(1950-1958)提出,电影书写与时下电影不同,摄影机的精彩不在于复制舞台而在于捕捉肉 眼见不到的要素,这些要素为电影作者提供组合的潜力;演员也不是演活某个角色,而是让人们通过他们不露痕迹的言行进入 他们的内心。与其说影像再现了某种现实,倒不如说他们激发了某种想象。札记的第二部分(1960-1974)小标题为 "其他札记"。其中较多的片断论及电影之外的其他:关于文学作品、影片、音乐、绘画与雕塑。第二部分札记比起第一部分 的札记时期,布烈松更常以"我"现身,留下了几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我从何处出发?从要表达的对象?从感觉?我出发两 次?"还有"面对实在,想象力居间的作用是什么?"在别人眼中,他的电影艺术已达登峰造极之际,他却仍愿谦逊地不断反 思。

  布烈松的是一位"言行一致"的电影作者。简洁的、片段的思想记录一如他电影中干净的画面。人物微低下头,一手 轻掠过眼角,不言不语,那就是哀伤的全部演出,令人无以抗拒这小小手势所凝聚的精神力量,一如利落又含蓄的札记对电影 书写的要求。说布烈松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完美契合是句不可否认的真话。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