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场:真与假的较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0日14:01 央视《法治在线》 | |||||||||
5月20日央视《法治在线》播出了节目《真与假的较量》,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今天的法治在线,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与一个女孩有关,她的家乡在湖南衡阳,带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2004年初春时节,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了辽宁省抚顺市打工,这里是她美梦开始的地方,同样也是她美梦破灭的地方。
同期:(女声配音) 2004年3月31日,今天上午12点,接了5个货。其实在这边赚钱是赚得快,来这里也有两个月了,总共赚了6000多元钱,我心里面还挺满意的。其实我们每天也蛮舒服的,下午就上了一下午的网。 解说:这是一个在抚顺市打工的只有十八岁女孩心里历程的真实记录,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她就赚了6000多元钱,而她的工作除了每天接几个货以外,就是在网吧上网。那么究竟是什么工作会让这个女孩如此舒服的赚钱呢? 字幕:辽宁省抚顺市 解说:2004年初春时节,在抚顺市的一些主要街道和居民区,办理假证的广告犹如雨后春笋般死灰复燃,抚顺市公安局行动技术侦查大队立即组成专案组,着手调查大量办证广告突然泛滥的原因。参与办案的电信保卫侦察大队副大队长刘叶青有着十几年丰富的技术侦察经验,在这次打击制售假证的行动中他负责案件的关键性环节——侦察这些假证广告的来源。 经过对办证广告所留的电话号码的调查统计,专案组发现其中三个电话号码出现频率最高,它们是13842350302、13941391720、13941391042。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专案组发现,这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号码之间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由此专案组作出初步推断——三个号码的持有者很可能是一个团伙的成员。围绕着三个电话号码的调查工作在抚顺市的大街小巷立即展开了,专案组的调查重点区域锁定在三个号码集中出现的城区,而调查的时间则选在了喷涂办证广告集中出现的午夜时分。 就在专案组对重点区域进行跟踪调查的第二天,民警就有了收获。 现场:目击办证广告喷吐者 同期: 记者:刚才那个(喷广告的人)是不是就在这儿? 刘叶青:应该是。 记者:这个是吧? 刘叶青:13941391720。是这个,这是我们掌握其中的一个嫌疑人。 记者:那边还有一个。 刘叶青:13941390142,这个也是,这个在我们的掌握当中,他们是登这种广告相当多。 同期: 记者:那个人正在进行喷证,我们为什么刚才不对他进行抓捕呢? 刘叶青:据我们掌握,喷广告这种人在办假证的团伙当中是最底线的,假如说抓他可能打草惊蛇,不利于整个案件的侦破 解说:依据这样的思路,专案组并没有急于抓获这些喷涂办证广告的人,而是秘密地对这些人进行监控,专案组民警真正等待的是躲在这些人背后的幕后指使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周后专案组发现位于火车站广场的繁华地段是这些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在警方监控的前两天,专案组注意到,每天上午九点钟左右,两名女子总会出现在火车站广场附近,她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每个人都携带着一个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广场附近游弋1个小时左右他们又会同时消失在广场西侧。 第三天上午十点三十分,其中一名女子再次出现在火车站广场,这一次她并没有带着孩子。几分钟后一名携带着手提袋的男子与这名女子在广场会面,简单的对话后,女子走进了火车站广场附近的一家旅店,而这名男子则在外面等候。又过了十几分钟,这名女子走了出来,将一个袋子交给了男子,随后两人分道扬镳。 结合已经掌握的证据,警方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这两名携带孩子的女子就是长时间以来警方一直在寻找的制贩假证团伙的幕后指使人,而在火车站广场附近的小旅店一定就是她们的栖身之地。 同期:(抚顺市公安局技侦支队电信保卫侦察大队副大队长 刘叶青) 他一般的规律也都是在那个旅社里,出来有人想办证,打完电话之后到长途客运站门口,或者是对面有个工商银行,在那里见面。见面接活,接完活以后再回到旅社呆着。 解说:那么这个青年旅店是否就是这个制售假证团伙的老巢呢,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一个细节引起了专案组民警的注意,在几天的监控中几名可疑女子在广场附近游荡一段时间后,总会同时消失在广场西侧。那么她们这一极具规律性的举动又意味着什么呢。 第二天上午,刘叶青和另外一名侦察员早早地守候在火车站广场附近,希望揭开其中的秘密。和往常一样,上午9点钟左右,其中一名女子来到广场,游荡了一段时间后,走进了火车站附近的青年旅店。下午3点钟左右,这名女子从旅店里出来,向火车站广场西侧的公交车站走去。 现场同期:监视 民警:坐几路车了。 刘叶青:16路。坐最后右侧。 记者:他们现在坐的是多少路汽车? 刘叶青:16路。 记者:车已经开了吗? 刘叶青:前面呢。是坐在最后面靠窗户那儿。 记者:这个16路车是开往哪个方向的? 刘叶青:开往抚顺市开发区,在抚顺的西部,跟沈阳接近。 记者:他们下车了吗?拎带子过去了。 刘叶青:慢慢,慢慢跟他们。 记者:刚才看见有一个像是吗? 刘叶青:应该是吧。 民警:就是这儿,就是这个灰楼。 刘叶青:第二个门是吧。 解说:在进一步的侦察中,专案组发现每天这几名女子都会回到位于抚顺西郊的化东社区五委十一组的两间出租屋内,也就是说这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居住地,而位于火车站附近的青年旅店只是她们歇脚休息的地方。 就在此时,另外一个人引起了专案组民警的注意。一个20岁上下的男子经常与三个可疑女子中较为年轻的一个共同出入他们居住的单元。 同期: 刘叶青:我们经过一段时间对他专门跟踪,发现他每天晚上6、7点钟的时候到这个楼的3单元,那个门洞。 记者:他一般的6、7点钟过来的时候,几点钟才走? 刘叶青:我们跟踪他4、5次都是半夜后,或者是下半夜一两点钟他才下来。 记者:然后又返回到。 刘叶青:回到他居住的地点。 解说:这名男子的神秘举动引起了专案组的注意,他与这个制售假证的团伙是否有关联呢。如果有关联,那么为什么在警方长时间的监控中始终没有这名男子出现,如果没有关联,那么每天晚上他在房间内通宵达旦,究竟又在做些什么呢? 综合种种证据,专案组作出了大胆推测,这名男子很可能就是负责制造假证的主要人员,他每天晚上通宵工作的房屋内一定就是假证的制造窝点。而其他几个女子每天到广场附近很可能就是负责接货送货。然而,此时还有一个疑问困扰着专案组,在这些人中谁会是制贩假证团伙的主谋呢? 现场同期:(案情分析) 刘叶青:其中我说的两个妇女抱孩子的那个,我们分析她为什么是主犯呢。前一段时间,我们跟踪当中,突然发现她接了一个电话,没这个孩子,孩子交给另外一个妇女,她只身经沈阳到铁岭,我们一直在全程跟踪当中。她到铁岭之后有两个年轻的男子跟她见面。另外,也是走了一段,在铁岭火车站附近,挺繁华的地带。我们看到他们在墙上喷广告,他去监视。 民警:她雇的(人)喷广告。 刘叶青:从这个分析来看她应该是主犯。 民警:她是老板级的,当头的,到铁岭去检查工作,看来它这个范围挺广,应该说业务范围挺广。 解说:至此为止,专案组已经掌握了这个制贩假证团伙全部成员的具体情况。随即,专案组对这个团伙的居住地进行了突击清查。这个制售假证团伙的4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全部抓获,犯罪嫌疑人廖赛云是该团伙的主谋,犯罪嫌疑人鹏展程是负责制造假证的主要技术人员,犯罪嫌疑人廖艳、李迪华则主要负责接货送货。同时专案组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特点,这个制售假证的团伙不仅有着严密的职责分工,而且还是一个家族式的犯罪团伙。廖赛云是这个团伙的中心人物,我们故事开始的主人公——18岁的廖艳是廖赛云的表妹,李迪华与廖赛云是姑嫂关系,彭展成与廖赛云也有亲戚关系。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维系着这个假证团伙在抚顺市活动了近半年之久。 正像警方在案件侦察阶段分析的那样,制假团伙居住的三间出租屋中,其中的一个房间正是用来制造加工假证的工作间。在这个工作间内,专案组查获了大量已经制成的假证件以及制作假证件所需要的各种工具。 同期:(记者 信宇) 观众朋友,在我身旁的这台电脑就是负责制造假证的犯罪嫌疑人鹏展程所使用的电脑,在电脑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林林总总的各种制造假证的摹本,我们做了一个初步的统计,大概有800种之多。 解说:800种不同的证件摹本,也就意味着这个团伙能够制造800种不同种类的假证件。然而事实还不仅仅如此,新型身份证、结婚证、房产证、驾驶证等这些防伪技术含量较高、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证件也同样被这个制假团伙所克隆。 同期: 记者:一般做证的时候都是什么时间做? 鹏展程:一般都是晚上六七点钟,一般都是12点钟搞定,因为平均六个小时就行了,每天。 记者:六个小时能做几个? 鹏展程:一般的是很容易的,可以做10多个。 记者:最多的时候,一天你能做多少? 鹏展程:最多,20多个,20、30个。 记者:哪类的证件最多? 鹏展程:毕业证最多,特别是正规的毕业证最多。谈价钱谈的高一些就高一些,基本上就是200块钱一个,我听他们说,抚顺的价格都给我们降下去,他150块钱都接,所以现在接250块钱的活儿都很难,基本上都是100、200块钱一个差不多,如果价钱谈的好,要是客户一点都不懂,就出300,那也不一定。 记者:一般做一个证的成本是多少钱? 鹏展程:一般就是几块钱一个,五六块钱一个。 记者:这就是暴利,对吗? 鹏展程:嗯。 同期: 记者:你父亲知道你干这个吗? 廖艳:他应该不知道。我不知道要在这里待多久。 主持人:廖艳的经历是让人同情的,但是她的所作所为又是不值得人们去同情的,这个只有十八岁的花季少女的美梦破灭的过程,同样也是这个制售假证团伙的覆灭过程。那么假证团伙呈现什么形态,买假证的人又是什么心态,在稍后的节目中,我们继续关注。 相关专题:法治在线节目实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