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上海》凭啥让人流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8日14:36 新民周刊 | |||||||||
BY 吕荷英 电影《美丽上海》也堪称“美丽”。这一美丽不在于对租界时代十里洋场的格式化怀旧,不在于对带有跨国资本影响 和痕迹、经济腾飞发展的现代都市的表面化的描写。而是因为它浓缩了创作者们流露自内心的那份真实情感,那份与上海的历 史同步、铭心刻骨的感受。
《美丽上海》讲述的是上海一个大户人家——康家的遗孀和她的四位子女的故事。母亲病重不久将撒手人世,全家人 的最后一次重聚。电影从小女儿专程从美国赶来探望病中的母亲展开,展示了四位子女各自的生活状态。虽然无奈、无望改变 ,但是母亲的关爱、教诲和人格力量成了他们认真地去面对生活现实的契机和希望、处世为人的立足点、手足之情的凝聚力。 母亲临终时和每一位子女的平常中显得不平凡的沟通和交谈,揭示了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老人细腻入微的内心情感和做人的绝 对责任。她给了落根他乡者自强不息的勉励,给了桀骜不驯的成功者脚踏实地的情感,给了苦苦挣扎者生活的勇气,给了漂泊 的孤独者博大的理解和心扉的开启。最后,她在安详和微笑中永远熟睡。平常生活平常人的情怀就是这样打动人的,人性的力 量在平凡中得到突现。 电影在叙事上含蓄不露,人物刻画是也是多向度的。好像创作者们在让你观察一只只苹果,是立体的、全面的。电影 文学剧本和摄影奠定的人物个性的方方面面和演员们的表演相得益彰。让观众不在对人物和演员的理性的区分认可中徘徊,而 是去感受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对白也充满个性,角色说出来的是地道的上海人中平民化的上层社会语言,以及平民的语言。不 善言辞的每每言之有物;张扬任性的常常痛思三分;母亲的箴言会拨动你的心弦,让你打心里震颤哭泣;康家和邻里的融融之 情也在浓郁的上海腔对话中自然流露。 我两次观看《美丽上海》。一次是内部观摩。我邀请了我的上海戏剧学院的部分研究生一同前去。我被影片中的那份 真情感动了好几天,后来上课时,一位来自西安的博士生和我们分享了他的感受。“我出影院时,听见许多记者都说电影拍得 很好。”第二次我在影城看《美丽上海》。彭小莲问我,“怎么还看第二遍?又要哭了。”我说:“这次不哭了,去看林良忠 先生的摄影语言。”可是在电影院里我终于放弃了我的理性位置。身边的观众也一样,坐在我边上的一对上海老夫妇开始在谈 论人物的言行举止,上海的新老建筑及标志;看着看着,他们抽泣了。 导演彭小莲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对欧洲艺术影片风格样式有很好的把握;曾留学美国纽约大学,全美最优秀的电影 学院之一,生活在前卫艺术、跨国资本与全球化的中心,对电影多元的本质应当是悟透了;个人生活经历和历史赋予的许多沉 重的东西,在她手里变成了生命的启示和精华、变成了艺术创作的源泉。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