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画报:Jenny一家不愿再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20:48 外滩画报 | ||||||||
12月4日下午,整个浦东笼罩在雾气和雨丝之中。偌大的仁恒滨江园显得有点冷清,拿着对讲机值勤和巡逻的保安,比进出的人还略显多一些。 仁恒滨江园里的住户大都来自不同国家,浦东这个高档社区也因此被冠以“小联合国”之名,但这也注定了许多人只是这个社区的匆匆过客。
2004年,作为仁恒滨江园的招牌,太太俱乐部的“首脑们”大多已不在这里居住;本报前两年跟踪报道的吕丽莲一家,自第三个孩子在德国出生之后,也返回了新加坡。 但几经周折,我们还是找到了太太俱乐部的老成员Jenny和她的一家。 2002年,Jenny辞去美国工作,卖了美国房子,带着8岁的儿子Kevin、6岁的女儿Catherine和一大堆玩具,住进了仁恒滨江园一套4室1厅的公寓里。公寓是Jenny的丈夫、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并最终入籍美国的赵坚于2001年购置的,那时,他是纽约一家著名建筑公司的中国首席代表。 2004年,赵坚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但此时,Jenny和孩子们已经习惯了上海的开放和这个社区的舒适,不愿再搬走了。 【太太俱乐部的萧条】 “住在这里就像住在租界里。”Jenny经常这样对丈夫说。 和整日工作的赵坚不同,Jenny每天的任务就是照顾好两个小捣蛋,一周也就往浦西跑一次,空下来的时间就会消磨在太太俱乐部的各种活动中。从2002年开始,她就和来自各个国家的太太,如新加坡的吕丽莲、日本的June Yamada等一起参与慈善活动,为仁恒的孩子们组织各种聚会。 今年,Jenny依然在俱乐部里放了一颗挂着饰品的圣诞树,然而聚餐和各种活动从万圣节开始就不再有了。包括吕丽莲在内她认识的许多太太,大都离开了上海,而孩子们对这类活动也不再感兴趣。“关键是这里的氛围不是太好,总是我们几个出谋划策,渐渐就厌了。” Jenny还是怀念美国的社区活动,每家对待邻居家的孩子都像亲生的一样,义务负担起教每个孩子成长的任务。 “上海的社区都这样就好了。”Jenny苦于观念不同,好在她没有灰心:“有好的活动和主意,我还是会参加,这里已经是中国最国际化的一个地方了。” 【两个小ABC的大事情】 今年10岁的Kevin已经长得很高,一双大脚超过了妈妈。但见到生人时,他依然很害羞。这个抱着一包乐事薯片、在感恩节吵着要吃火鸡的男孩,至今不愿意用中文和别人交谈,除了面对不会英文的保姆,实在没辙了,只好说些简单的中文。 8岁的Catherine和哥哥一样是个ABC(American-born Chinese),从小在美国接受教育,他们对上海颇不适应。 在两个孩子的教育上,Jenny和赵坚依然和美国主流思想一致:让孩子自由地发展、不给他们太多的限制。不过,Kevin和Catherine还是比一般的美国孩子要辛苦些:他们必须接受中文教育。 送他们来中国接受教育是赵坚的主意。说起中文还是一口京片子的他仍然有着中国父母的传统:为孩子设定大致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五六十年应该是亚洲人的时代,如果孩子能从小接受多元化、国际化的教育,对他们一定帮助很大。”赵坚说。 【闲适生活】 对全家来说,今年最大的事莫过于赵坚自己开了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他刚刚接下北京的一个别墅开发项目,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60多万平方米啊,在美国怎么可能想象有那么大的土地给你规划设计?”赵坚说。 赵坚尽量抽出空来陪家人。只要不去北京,他几乎每天晚上6点都准时出现在餐桌边。他给自己公司的任务是每年接一两个项目,做得尽善尽美。 天气好时,赵坚陪着孩子们在社区里溜滑轮,他自豪地说,孩子是社区同龄人中滑得最好的,而他也没见到上海和他一样年纪的人玩这个。 平时不穿戴名牌,开着普通汽车的“赵总”总是不能被他的中国朋友理解。“我不愿意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着,不是人人都喜欢穿名牌开名车的,只要自己活得舒服就好,这是我在美国学到的。”赵坚说。 外滩记者 张嫣/报道 彭辉/摄 【1号家庭】 调查对象:赵坚一家,2001年入住仁恒滨江花园。 家庭人口构成:4人,赵坚(丈夫,刚过了40岁生日)、林琴怡Jenny(妻子,保密)、赵锴平Kevin(儿子,10岁)、赵锴蕊Catherine(女儿,8岁)。 职业和月收入:创办了一家建筑设计公司,正在创业初期还没有盈利。 籍贯:赵坚是北京人,现在全家国籍为美国。 家庭财产:仁恒的一套房产和自己的公司。 休闲情况: 孩子平时喜欢游泳、溜滑轮,爱去上海市少年宫玩;每隔4个月父母会带孩子出去旅游,今年一家去过日本和北京;赵坚平时喜欢打打高尔夫。 学习情况:两个孩子最大的学习障碍是汉语学习,Kevin现在念上海中学,Catherine在离家很近的菊园小学读书;Catherine课余学习舞蹈、体操、溜冰、游泳和滑轮,Kevin喜欢棒球和足球,可是上海没有和他一起打棒球的孩子。 健康状况:一家都很健康。 2005年家庭计划:带孩子去看看不一样的国家,计划去欧洲或者澳洲;在公司方面,希望成立正式的建筑设计公司。 2005年个人计划:赵坚强烈渴望在上海为自己心爱的帆船找一个可以游弋的湖泊。 2004年影响最大的事:终于下定决心创业,开办公司。 2004年最满意的事:上海的整体环境熟悉多了,小孩念书不用担心了。 2004年最生气的事情:好像没有,只是太太俱乐部的成员大多都搬走了让Jenny有点伤心。 2004年生活满意度:比较满意,只是上海的物价太高了,房价比美国还高很多。 【2号家庭】 调查对象: 萧世勋一家,2002年入住仁恒滨江花园。 家庭人口构成: 4人,萧世勋(丈夫,42岁)、江素卿(妻子,40岁)、Tiffany(女儿,10岁)、Joana(女儿,6岁)。 职业和月收入: 萧世勋在公司上班,江素卿是专职太太,月收入保密。 籍贯: 台湾 家庭财产:在仁恒滨江园的房子是萧世勋所在公司为他们租的,除居家品外,房产等都在台湾。 休闲情况:Tiffany吹黑管,Joana弹钢琴,她们都还会舞蹈,萧世勋喜欢踢足球,江素卿弹奏古筝。每年寒暑假回台湾。 健康状况: 一家都很健康。 2005年家庭计划:希望家庭成员的乐器演奏在新的一年里有所进步,并有机会进行合奏,丈夫伴唱。去东北看雪。 2005年个人计划:江素卿希望可以去北京旅游一次登上长城,看看紫禁城。 2004年影响最大的事:没什么大事发生,全家的生活都上了轨道。 2004年最满意的事:一家都平平安安。 2004年最生气的事情:没什么生气的,就是希望孩子们在学习上能更好一些。 2004年生活满意度:上海的环境很好,对生活很满意。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