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人物周报:谁是上海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7:17 时代人物周报 | |||||||||
恰贝贝 虽然呆在上海,但一直没去过以展示上海建设成就与形象为主题的上海城市规划馆。前几日有机会陪友人去了一趟。美轮美奂的城市模型,现代化的电子演示系统,又是让人着实惊羡了一番。上海在硬体投资与建设方面,确实有着国际大都市的手笔。然而在观看这些展览、展示的同时,一点小小的疑惑也不由产生。
展示基本上是以过去、现在与将来作顺时排列,地下一层是1930老上海风情街,二层是现在的上海,厅中央有一个硕大的上海微观全景,三层则是未来上海之远景规划,产业分布、交通、信息系统、地产发展,如此等等。这样三段衔接起来的上海,令我吃惊的是:50—80年代的上海不见了!这一段历史在这个城市规划馆是一个空白。我不知道那些为上海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工人与普通市民有何感想,仿佛是,他们身处其中的50—80年代成了上海过去与未来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历史的一段尴尬的不谐和音,以致不知道要如何表述这段历史经验,它曾经的辉煌(如果说它也有辉煌的话)与失败都成了这个上海的空间的他者。 上海的兴起与资本主义殖民历史显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以公共租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更大程度上像是一个外国人的城市。事实上,外国人(更确切地说,欧美白种人,不包括作为下层巡捕的印度阿三,以及流亡中国穷困潦倒的白俄)也确实是这块中国土地的实际占领者,上等公民或上海的城市主体。就如被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妒恨”关系,上海的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同样构成了一种又恨又爱的情结。上海的世界主义既包含了向世界开放的开拓精神,同时也包含了臣服、爱慕乃至模仿、乔装成外国人的心态。迄今外国人仍然占领着上海姑娘择偶的最高位阶,就是一个半殖民地子民历史的残留。当然,它的继续运转又可以跟全球化、后殖民挂上钩。 现今的上海与其说是上海人的上海,不如说是跨国集团精英管理阶层的上海,上海的空间事实上是为这一阶层服务的。大量的老市民从他们从小居住的社区被动迁到郊外,不再可能购买得起在原址上兴建起的高级住宅。市中心的土地现在主要是为了兴建金融场所、高级酒店、办公楼以及高级休闲场所,诸如酒吧,这些场所的使用者与消费者事实上就是跨国管理集团。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所谓新天地、衡山路酒吧一条街,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的任务是腾出空间,让渡给这些新上海的使用者,新上海的主人。就如不可见的历史一样,谁是上海的主体,同样妾身未明。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