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地产商丁劲松:房地产不是纯粹的赚钱机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10:49 《小康》杂志

  丁劲松认为自己是属于那种有梦想,并且努力去争取的人。

  ★采写/《小康》记者 张辉

  和很多喜欢炫耀自我光辉历程的明星老板不同,丁劲松喜欢实实在在。

  撇开“上海市人大代表”、“十佳青年”、“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等诸多荣誉光环不谈,丁劲松看上去就像一个运动爱好者。

  尽管是上海滩钢材销售的风云人物,尽管其执掌的海泰钢管公司已累计缴税2亿多元、尽管他参与的旧城改造项目备受政府认同,但丁劲松身上毫无功成名就后的飞扬跋扈之气,这种气质就如同他本人喜欢的刘翔一样: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接受《小康》采访时,丁劲松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轻松地聊着事业和他所崇尚的生活方式,身上穿着的是一件翻领T恤,脚上是一双白色跑步鞋,桌上则躺着一只双肩背包。

  见证历史

  丁劲松不是那种把房地产当作纯粹赚钱机器的商人。

  2000年,丁劲松在原来的钢材生意基础上,将投资领域扩展至房地产行业,当时恰逢上海市政府大搞危房改造和旧区改造项目,丁劲松找到了施展自己的全新舞台。

  在上海市虹口区,至今被政界和商界誉为丁劲松经典之作的是,当年丁劲松耗资千万,大手笔聘请美国麦肯锡战略咨询公司,对整个四川北路南段方圆50公顷范围进行了战略咨询,同时又花费数百万聘请世界最大的日建设计事务所,专门做出一套四川北路南段的城市规划设计。

  能够将房产项目放在整个地区的区域发展中来定位,甚至还有点越俎代庖地替政府做了一个区域的整体规划,丁劲松的气魄和眼光可见一斑。在后来的上海市人代会上,身为人大代表的他还多次提出有关旧城区改造和保护历史文化的议案,这些提案与此前有关四川北路南段规划的建议都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认可。

  然而,丁劲松对一些人所称的“境界高”一说不以为然,“我当初的动机只是想对这个项目负责,更好地了解项目在功能上的定位,尽量把不确定的因素和短期效应避免罢了。”丁劲松说,“不过,政府对方案的认同,也表明我们的方案是成熟的,不是孤立的。”

  丁劲松喜欢诗意地理解自己所从事的房地产行业,他认为房地产是建筑艺术,从旧城改造项目中,他获得见证历史的乐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商品的不断追求,会过度到对居住形式的追求,而建筑就是一种居住形态,也是历史的痕迹。”

  对建筑的喜好使得丁劲松开始了房产项目的个性化追求,并对流水线作业的房产开发感到有些厌倦,他认为只有别具一格和具有文化主题的楼盘才能赢得市场。因此,丁劲松喜欢亲自和设计师一起交流想法,他的办公桌上就放了很多外墙模型,便于随时比划。

  穿梭在上海的里弄间,这名具有收藏情结的房产商时常感叹:“里弄房子越看越有味道,如果是一个门牌号一户人家的话,那不就是连排

别墅吗?”

  “角逐”人生

  如果仅仅是具备诗人般的情怀,丁劲松或许无法走到今天。他脑海中时常浮现的一个画面是:一排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他时刻准备着冲在最前面。

  丁劲松从小就比较好动,愿意做一些尝试,到后来就发展为对运动的爱好。丁劲松本人愿意用“角逐”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社会和企业为我们设置了各种激励机制,就应该去争取,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

  当然,丁劲松心里也很清楚,能做到像刘翔那样的毕竟也是凤毛麟角,“天赋、勤奋和技术,缺一不可。”丁劲松认为自己是属于那种有梦想的人,而且愿意去努力争取一些东西,恰好遇到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就这样,他获得了成功。

  丁劲松老家在江苏泰州,当地有一种生意的做法是“桥下买,桥上卖”——菜农们每天通过水路将新鲜的蔬菜运到桥下,然后就会有人到桥边收购蔬菜,再运送到镇上去卖,一进一出,赚取差价。丁劲松就是在这样的“生意经”中慢慢摸到了门道,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注重实践,现学现卖的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适应,才可能有所成就。

  “有时候,给自己设置一些目标,然后去完成它,你就能感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原来丁劲松从上海回老家要做一夜的船,后来开车从十几个小时到现在仅需要几个小时,但很多时候,他会选择骑自行车回去,总共要骑9个小时。丁劲松还创造了三个月体重减40斤的纪录,他说,胖的时候我的目标是减少体重,瘦的时候我就想变得更加健康。

  当然,丁劲松的“角逐”并不是毫无任何边界的,在他看来,对事业的追求是没有极限的,如果没有精神的支撑,再多的钱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因此,丁劲松认为,在提倡工作的同时,企业家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举重若轻

  不断积极向上,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向上的态势遭遇阻力,又如何?丁劲松自有一套应对法则。无论在公开或是私下场合,一些接近丁劲松的朋友都说,丁劲松的心态控制得很好。

  一次丁劲松和朋友赶时间,好不容易拦到一辆

出租车,却被身旁的陌生人抢了个先,朋友忍不住破口大骂,但丁劲松却不愠不火,继续伸手拦后面的车。

  而几年前,丁劲松原本打算为提升企业形象而举行一次大型

演唱会,结果“非典”袭来,丁劲松从大局考虑,决定宁愿损失近千万元,取消演唱会。但这些还不够,“非典”给丁劲松的项目带来巨大冲击,可丁劲松却始终沉住气,平稳地度过难关。

  丁劲松不时会想起自己的父亲。小时候,父亲为了一件事,足足努力了三年,到最后关头却因为不可抗拒的变故,一切前功尽弃。但父亲只是在开头的几天里少言寡语,但很快又振作起来,“我觉得父亲的胸襟,心态的调整,和那种审时度势,以及对任何事情的心理准备,都是他留给我最大的财富。”

  “生活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料,什么时候它不要你也就不要你了,但你必须面对它。”丁劲松说,“要不断地自我调整,调整的目的是让你有改变方式的基础,不管你最终做出什么样的抉择,都要生活,都要继续走下去。”

  丁劲松还希望能以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去影响别人,但绝不是干涉,更不是嚣张。他认为,首先要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富裕了物质后再富裕精神,富裕了精神再影响周围的人。

  比如,公益事业的回报就是精神性的。丁劲松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接触到底层生活着的人们,为此他总是想着为一些困难群体捐钱捐物,2006年,他专门出资100万元设立了海泰慈善基金会,用于帮困、助学、助医等活动。

  丁劲松脑海里经常出现的就是贫困地区围墙上的宣传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他认为即使是给再多的钱,没有教育,贫穷的地方还是无法获得发展,为此他盘算着下半年资助多办些希望小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丁劲松看来,企业到了一定规模,就无法回避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且社会的大环境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因此,丁劲松对社会的回报方式也从早期有特定原因的资助,转变为现在的建立固定的基金,以帮助更多的人。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