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陈曦:“我用血液里的热爱去演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15:45 中国青年杂志

  采访-本刊记者 蒋晔 图-杜予

  2006年暮春的一天晚上,青岛大学音乐厅里,一曲《茉莉花》的小提琴独奏完毕,会场内响起久久的掌声与欢呼,观众们将热情投向年轻的演奏者陈曦。今年才22岁的他并非舞台上的生手,从3岁半开始学习小提琴的他,一直走在通往舞台的路上。

  这次演出是他去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深造后在青岛的首场演出,观众对这个多次获得世界级小提琴比赛大奖的青年给予了深深的关注。当他举起琴,鞠躬,向观众表示感谢时,那双只有小提琴天才才有的手,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纤长。

  1984年秋天的沈阳,刚刚出生3天的陈曦被父亲陈康抱到母亲李建华眼前,他指着儿子的小手说:“你看,咱儿子的手指多长啊,小拇指都超过了无名指上的横线,你明白不,这就是拉小提琴的手啊!”

  来自父亲的断言牵引着陈曦的未来,周岁时,他无须抓阄,他已经在一心一意将他培养成小提琴演奏家的父母身边陶醉地聆听各音乐大师的音乐了。3岁半时,父亲作为他的启蒙老师,开始向他教授音乐知识与小提琴演奏。由此,他的人生与小提琴相伴相随,同喜共忧。

  勤奋拉琴,病魔的挑战

  如果只是父亲与母亲强制陈曦学琴,陈曦自己并不喜欢小提琴,他就无法在非常劳苦的练琴路上走很久,好在,他不仅天生长着一双拉小提琴的手,胸膛里也跳动着一颗爱琴的心。

  四五岁时,陈曦每天练琴两三个小时,七八岁时每天练琴五六个小时,别的孩子在玩儿的时候他都关在家里苦练小提琴。记事起,陈曦就认同父母给自己定的目标,自己这么练琴是为了能够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如果不苦练,这个目标就无法实现。“打基础的阶段,不下功夫,是不可能有未来的。”

  苦练对一个孩子来说,需要超越年龄的毅力与大人的帮助。

  1989年,陈曦拜沈阳音乐学院王冠教授为师,后者认定陈曦是拉小提琴的料,对陈曦的教育非常严格。

  陈曦家刚刚装上了电话,早上6点钟,王冠就给陈曦的父亲陈康打电话,问陈曦起床没有?陈康说,还没有起床呢。王冠说:“赶紧让他起来,起来练琴。”

  母亲为了陈曦更好地练琴,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陪伴儿子学琴。

  陈曦生活里主要的内容就是小提琴,一切活动围绕着小提琴。小小年纪的他在别的方面依旧是一个孩子,但只要一碰到琴,他就俨然一副大人的严肃样子。不知是否过度勤奋,1995年的一天,陈曦即将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前夕,他拉着琴,左胳膊突然感到钻心的疼痛。晚上,他的胳膊又疼了起来,像被针扎了一样。“疼,妈妈,我不能拉琴了。”恐惧袭来,陈曦的眼泪哗哗流了下来。

  第二天,母亲与陈曦一同上

医院,去了两家医院,一个说是末梢神经炎,另一个说是臂丛神经炎。两家医院同时要求陈曦停止拉琴,好好休息。但是,陈曦不相信事情会这样,他准备了那么久的考试即将到来,他怎么能不练琴呢。回到在北京租住的房子里,趁母亲上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给父亲时,他硬是抱起小提琴拉了起来,结果拉一下疼一下,一次比一次疼痛,拉了十几弓后,他痛得满头大汗,禁不住呻吟起来。

  在痛苦中,陈曦坚决不放弃自己与小提琴的未来。幸好,病魔向他挑战,而命运眷顾他爱琴的心。经过解放军301医院颈椎病专家王福根医生的治疗,他征服了病魔,重新拿起了小提琴并及时练习,在入学考试中正常发挥,通过了考试,成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一员。

  打基础,慢练,在两位老师的教育下成长

  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后,陈曦身处浓厚的音乐氛围中,每天都有音乐会、比赛与演出,陈曦觉得自己已经活在音乐的血液里了。这时,陈曦才11岁。

  他的老师是赵薇。碰到赵老师前,他喜欢的是小提琴,向赵老师学习后,他开始真正地喜欢上音乐。赵老师非常有亲和力,课上得非常形象,她在学生面前完全是一个同龄人的样子,与学生们平等地交流对音乐的感受。陈曦从中受益匪浅。

  1998年,赵老师写了一首小提琴曲《送春肥》,这是河南豫剧风格的曲子。对于14岁的陈曦来说,他无法理解河南豫剧风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即使看完豫剧后,他也还是没有什么感觉。这个曲子是为了陈曦去参加“中国作品演奏比赛”而创作的。赵老师对陈曦说:“你要拉出土得掉渣的感觉来!”按着这种感觉,陈曦拉了一次又一次,反复练习,终于获得了赵老师的认可。结果,陈曦演奏这个曲子获得了中国作品演奏优秀奖。

  在赵老师的启发下,陈曦逐渐感到在乐谱的背后,还有一种属于音乐本身的气质,比如《送春肥》,就是那种土得掉渣的气质,而别的曲子呢,必然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气质。他开始在练习中留意。

  不久,赵老师生病,不能继续教课了。

  1999年春天,陈曦投于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研室主任林耀基老师门下。林耀基是我国第一代小提琴大师马思聪的弟子,曾留学前苏联,师从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大师扬格列维奇,回国后投身中国的小提琴教育事业,教育经验丰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小提琴人才。

  林老师对陈曦各个方面的素质进行了调教,他引导陈曦“怎么样去练琴”。他对陈曦的要求近乎残酷,不能容忍半点瑕疵存在,他所要求的完美程度是百分之百的完美。刚开始,陈曦面对林老师的高要求时会退却,会说:“这样做很难,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办法?”林老师说:“没有办法是最好的办法!”这意味着陈曦的前面只有一个目标,他必须以加倍的勤奋与刻苦去抵达这个目标。这时,陈曦14岁,稚嫩的心灵里一个声音越来越坚定: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家。为此,他知道要想提高自己,站在经验丰富的老师面前,他必须谦虚与顺从。

  小提琴是一种最接近人声的乐器,非常适合表达人性各个方面的内容与审美功能。陈曦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对着谱子而拉琴了,他在拉琴的同时,能感受到小提琴的声音往自己的心里钻,每一首曲子里都有一种特别的情绪。同时,他意识到小提琴的表达力必须建立在坚固的技术与高规格的演奏方式上。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

  林老师曾多次做过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他主张陈曦多参加比赛,通过比赛来提高演奏水平。他对陈曦说:“比赛最重要的是让评委挑不出毛病!”他要求陈曦演奏每一首曲子时,音准上全部到位、节奏上像数码技术一样准确,声音像珍珠一样透明,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丰富的想像力……面对如此高要求,陈曦看到非常大的鸿沟,他怎么能跨过去呢?

  林老师说:“慢练!”慢练就是把一首曲子的速度放慢10倍到20倍的速度去拉,如此练的好处是可以训练演奏者对曲子音准、节奏等各项技术的把握。但是,对练习者自己来说,慢练却不是一种享受。本来,一首曲子按照正常的速度去拉,旋律的美妙自会浮现,而慢练的话,一个音符接着一个音符断续地出现,毫无旋律感可言,这种声音对耳朵而言简直类似噪音的折磨。刚开始,陈曦完全无法适应这种练习方法,拉着拉着速度就不由自主地加快。林老师强烈地打压他这种没有耐心的表现,有一次,上课只上了20分钟林老师就摇头,他让陈曦回家去好好慢练,练好了再来上课。经过几堂课的打击,陈曦终于意识到慢练可以让他的心完全安静下来,在每一个音符出现时,注意到曲子的音准、节奏与美感,慢练是为了曲子的“匀、准、美”。明白了这一点后,他克服了自己的焦躁情绪,潜心慢练。

  林老师训练陈曦提高演奏技术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唱谱:不仅拉出曲子,还要同时将谱子唱出来,“每个音符都有一个自己的形象”,通过唱谱,训练想像力,“自己唱出的曲子是什么样的,拉出的曲子也该是什么样”。

  在林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一年多后,陈曦的演奏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波兰受挫。人琴合一。莫斯科的胜利

  2000年9月,陈曦受文化部的委派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第八届维尼亚夫斯基青少年国际小提琴比赛。为了在这次比赛上取得好名次,陈曦苦练许久。在比赛中,他演奏完最后一首曲子后,台下的掌声非常热烈,他不得不谢幕3次。他很陶醉于自己这种技术至上的演奏风格所赢得的认同。很多参赛的选手在与他谈话中都认为他该拿第一。但是,他只得到第五名。这个名次与他心目中想要的目标相差太远了。

  波兰比赛之前,陈曦从小到大经历过无数次小提琴比赛,这是唯一没有进入前三名的一次比赛。沮丧在心底铺开,但很快,他便冷静下来进行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自以为可以得到的第一名不属于自己?他总结了经验教训:作为艺术类的比赛,没有想像中的公平可言,它不像体育比赛,有一个标准可以客观呈现,每个评委都有着自己对艺术风格的好恶,艺术绝不是仅仅凭借技巧的高超就可以征服听众,在技巧之外必然有着更深层的魅力元素,那是什么呢?那魅力元素该是一种音乐个性!而自己演奏的曲子音乐形象化不够,虽然技术含量高,但是,一首曲子从头到尾,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同时,陈曦调整了自己对比赛的态度,波兰的比赛中他太想得到好的名次,身心其实并不太放松,导致音乐表现力不够。比较好的心态应该是拿不拿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舞台上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这个真实的自己里包含了对所演奏曲子的理解与表现,个性越强,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就越能打动观众。

  2001年2月,陈曦得到一个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演出的机会,后者请了德国著名指挥家韦瑟先生为客席指挥。正式合作之前,韦瑟与陈曦见面,他要先听一下陈曦的演奏。演奏曲目为拉威尔的《茨冈》。陈曦第一遍拉的是德国小提琴大师穆特的严谨风格,不到20分钟,演奏就被韦瑟叫停,韦瑟建议陈曦拉得可以再浪漫一点。第二次,陈曦演奏出了美国小提琴大师帕尔曼浓浓吉普塞味道的《茨冈》,演奏完毕后,韦瑟非常兴奋,拉着陈曦的手表示肯定。

  瞬间,陈曦似乎明白了自己以前问题的关键点了。以前,他把自己看成一个学生,只注重准确性,冷静有余,激情不足,没有放开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去,而其实,当他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演奏者时,情感的闸门就会打开,身心便能完全投入到音乐中去。

  从这天起,陈曦的演奏风格开始有了质的变化,每一首曲子,他都注入了自己的理解与情感,演奏风格不再拘谨,而是放得很开,每一首曲子他都敢于大胆地去演绎,或夸张或野性,或飘扬或忧郁,他开始将自己的个性与每一曲子的个性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追求琴人合一的效果。

  开窍后,陈曦的演奏水平得到了飞快的提高。在全国国际小提琴选拔赛上,他获得了青年组第一名;在第七届全国小提琴比赛上,他获得青年组第一名。一路凯歌之后,他去了加拿大“音乐桥”夏令营,同行者有《梁祝》的演奏者俞丽拿老师。一天,林老师打来国际长途,告诉陈曦他即将被文化部公派参加2002年6月在莫斯科举办的第12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这个比赛可谓是音乐比赛中的奥林匹克,比赛包含了声乐、大提琴、小提琴与钢琴四个项目,比赛的规格非常高,一般是参加过多次国际比赛的成年人去参加的。俞丽拿很为陈曦担心,她不太主张他去参加比赛,她怕他承受过大的压力,起到反作用,“林老师是不是疯了,怎么会让你挑老柴比赛,而不是去参加别的国际比赛呢。老柴比赛是专门对成年人的比赛,你的年龄太小了,你才16岁,怎么可能,我不支持你去参加比赛。”而林老师的观点是,小孩子这个时候去参加高规格的比赛是一种锻炼与学习,压力越大提高的可能性越大。

  一场特殊的紧张的训练在8个月中展开,陈曦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个成年人来练琴、拉琴。“耐心,长时间的慢练;相信林老师的指导,并积极去执行;思考,每一节课后针对自己存在的不足积极思考与消化;更加加强自己对乐曲本身的领悟力……”

  当陈曦血液里的热爱进入了琴声里后,当他站在被成年人占据的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项目的舞台上,沉着而放松地进入所拉曲目的意境中,他发现了一个与小提琴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自己。一轮又一轮比赛,他顺利地进入到决赛,用真挚的情感、完美的技巧打动了评委,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小提琴银奖(金奖空缺)。此时,陈曦年仅17岁。在他面前,在阳光下,一条开阔的音乐之路光辉夺目……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