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央视《东方时空》专题 > 正文

东方之子:苏河清纪录西柏坡会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21:38 央视《东方时空》
东方之子:苏河清纪录西柏坡会议

苏河清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东方时空》9月21日播出《东方之子:苏河清纪录西柏坡会议》,以下为节目内容。

  苏河清

  曾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

  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摄影师

  代表作有:

  《1949年西柏坡会议》

  《解放了的中国》《日内瓦会议》等

  解说:这是苏河清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拍摄的影像资料,这段影像资料记录的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场景。

  这次会议离开国大典只相差半年多的时间,它是中国人民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前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结束之后,中共中央就从西柏坡迁往了北平。

  然而在当年,苏河清在部队的电影队接受任务,前往西柏坡去拍摄七届二中全会时,他并不知道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苏河清:有一天,领导说,我们电影队的队长叫汪洋,汪洋同志,北京解放了以后当了北影的厂长,老厂长了,他当时是我们电影队的队长。他跟我说,你马上准备出发,到某某地方去,领导上也没有说你拍什么东西,你就到那个地方去,你就知道了。

  解说:苏河清说,到达西柏坡之后,他和摄影助手观察了拍摄环境,发现会场像是一个农村小学的教室,因为教室里没有电,拍摄的最大困难就是光线问题,所以,他们的第一个镜头是从室外开始的。

  苏河清:中央领导同志进那个门,学校那个门,好像外面有一个布,现在想起来,有一个警卫同志,他们进来了,把这个布拉开,他们就过去了,第一个镜头就是拍这个。

  解说:从画面上来看,参加会议的领导同志笑容可掬地走向会场时,都对放在门口的摄影机投去了好奇的目光,甚至,参加会议的贺龙连走路都分了神。

  苏河清:贺龙同志,他这么一看,就走错了路了,走错了门了,不是路。一看不是那个门,自己又跑回来了,他自己也笑了。

  解说: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的许多话成为至今流传的经典语言。

  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告诫大家要警惕敌人糖衣炮弹的侵蚀,要牢记两个务必: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当时身在会场的苏河清对这一切却一无所知。

  苏河清:我也不问拍什么,当时我中国话也说不好,很坦白地跟你说,也没有习惯打听,我知道是拍这个会,什么内容,谁讲话,说什么,我中文也不好,我也没有听。

  解说:当年,苏河清拍摄西柏坡会议时,他已经27岁了,但他不仅听不懂方言浓重的领导讲话,而且汉字也认识得不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事情还得从苏河清的身世说起。

  苏河清于1922年出生在广东,他的父亲苏兆征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上世纪二十年代曾经成功领导了省港大罢工。苏兆征于1929年英年早逝,在

周恩来的安排下,刚到上学年龄的苏河清被送到了前苏联莫斯科求学,他的童年是在一所儿童院度过的。后来,苏河清在莫斯科电影学院学习摄影。在前苏联生活了将近20年后,苏河清回到祖国。这时,抗战已经胜利,他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担任摄影师。他在解放战争的最前线,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他因此还在部队立功受奖。

  就这样,一个在莫斯科电影学院上过学,能够说一口流利俄语的青年摄影师走进了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他在会议上的第一天拍摄是从中午开始的。

  苏河清:为什么中午呢?好像是听说,主席、总理这些领导同志有个习惯,大部分时间都是晚上,夜里工作的,所以他们晚上不睡觉,早上才睡觉。那个会场,西柏坡那个学校会场本身,当时农村里也没有电,哪里有电呐,没有电,所以呢,我拍摄的时候就是靠太阳光射进房子里面,就是这样一个条件。

  解说:虽然光照不足,拍摄的影像有些模糊,这给苏河清留下了不小的遗憾。但是,当年会议的气氛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他发现,会议的主席台很简陋,并没有经过什么特别的布置。

  苏河清:主席台就是一个桌子,一块布,我还记得有两个秘书,是谁呀,在那里当记录员,就平的,就是桌子(放在)平地,没有什么专门设计的舞台。

  解说:不仅领导们在主席台上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而且会议召开之后,会场气氛也让苏河清感到十分轻松。

  苏河清:在西柏坡开会,中央领导同志来啊,进来坐的位子,我觉得是谁先来谁先坐什么位子,除了主席来了,他坐他那个主席台那边的位子,这是惟一的一个。房子里面也没有炉子,所以有的领导同志,手冷了,就穿在大衣里面,就这个样子,穿的衣服也不一样,已经穿了棉袄了,好像是,在这印象里,在会场里有的戴着帽子,他们没有什么(拘束),但是,大家都听,认真地听。

  解说:由于会场太小,要拍摄到与会人员听取报告的场面,又不至于影响开会,苏河清还想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苏河清:在主席台后面还有一个门,学校里面还有一个门,没有开会以前,我就从后面那个门进来,把主席台挂的那个红布,弄了一个小窟窿,把镜头塞进那个里面,我像他那样的这个大机器,在布后面看,谁坐在什么位置,就是这样地拍,都是拿长镜头调,就是在主席坐的背后。

  解说:这样一来,听报告的人并没有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他们一个个以生动自然的形象,走进了历史。

  这之后,二十世纪许多历史足迹和风云人物走进了苏河清的影片,他不仅把镜头对准朝气蓬勃的新中国,还把镜头对准了争取民主、独立的其它第三世界国家,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他也成为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人。

  然而,这位从小说俄罗斯语的摄影师面对记者的采访,总会坦诚地表现出某种愧疚之情。

  苏河清:我个人说,惭愧得很,我个人,因为我语言也不好,我中国语言说得很不好,没有把我所看过的,知道的,用我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你们听,因为我语言太差了,不丰富,有的同志语言非常丰富,说起来很感动人,我没有,所以我惭愧就是在这个地方。

  相关专题:央视《东方时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