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罗斯福所“看到”而想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13:29 四川在线 | |||||||||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续当选四届总统的人。罗斯福1932年首次当选总统的时候,正值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大批企业倒闭,大量劳动者失业,几千万美国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突出。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罗斯福以其卓越的胆识,非凡的人格魅力,大力推行旨在拯救美国经济,扶贫济困的新政。尽管罗斯福的新政在当时倍受争议,但实践和历史证明,他的新政不仅使美国度过了那场空前的经济危机,也为美国社会日后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起到了极其关键和重要的作用。由于罗斯福出
1937年1月,罗斯福像四年前一样,面对国民发表总统就职演讲。这是一部不太长篇的,但是非常精彩的演讲。按照常理,国家度过了那么严重的危机,取得了那么巨大的成就,又是在这么一个举世瞩目的隆重时刻,作为任期内主要领导者的政府首脑,应该在自己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讲特书自己的丰功伟绩,并且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加以宣传,歌功颂德。至于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能够不讲的就不讲,能够少讲的就不多讲。但是,罗斯福没有这样讲。就在这篇演讲中,罗斯福也用了一个“但是”,后面紧接着是六个“我看到”,为国民上了一堂深动感人的“国情教育课”。他说: “但是,我们的民主正面临种种挑战:在这个国家,我看到几千万公民————占人口总数相当大一部分————此时此刻得不到按目前最低标准所规定的大部分生活必需品。 我看到几百万个家庭以微薄收入勉强度日,日复一日处于家庭灾难威胁之下。 我看到几百万城乡居民,他们的日常生活仍处于半个世纪以前被所谓上流社会称做的不体面状况。 我看到几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和娱乐,得不到改善自己及其子女命运的机会。 我看到几百万人无力购买工农业产品,而他们的贫困又使其他成千上万人无法投入工作和生产。 我看到全国三分之一的人住不好,穿不好,吃不好。” 我以为,罗斯福所“看到”的这些社会问题,当时的美国国民们也未尝没有看到,然而,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敢于正视和面对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勇于承担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据说就因为“但是”后面这一大段演讲词,罗斯福招致了其政治对手共和党人的诸多非议,认为他的新政搞过头了。倘若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政府行政干预过多过强,的确不符合经济运行规则,所以共和党人士对新政的某些质疑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在那种特殊的危机时期,有时候还得因时制宜地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和办法以解燃眉之急,而这是需要魄力和胆识的,罗斯福就是一个具备这种魄力和胆识的伟大政治家。但是,倘若从救济贫困,解决失业,保障国民基本生活,保障国民受教育权利,保障国民医疗健康等方面来看,作为一个国家的政府,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尽自己的最大力量给予“干预”。作为弱势贫困的国民,太需要这种改善他们生活,改变他们处境的“行政干预”了。罗斯福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他任期内,1935年美国艰难地通过实施了《社会保险法》,还在其它方面采取了许多救济贫困的政策措施。可以说,新政的扶贫济困,体现了最广泛的、绝大多数的民意,因此在这篇演讲中,罗斯福在“我看到”之后紧跟着话语一转,特别强调指出:“我不是怀着失望向你们描绘这幅图景的。我是怀着希望来描绘的————因为,当全国都看到并认识到这是不公正的现象,就会建议把它涂抹掉。我们决心使每个美国公民都成为国家注意和关心的对象,我们决不会把国境内任何忠诚守法的团体看做是多余的。检验我们进步的标准,不是看我们是否为绰绰有余者锦上添花,而是看我们是否使缺吃少穿者丰衣足食。” 七十年过去了,重温罗斯福的这篇演讲,仍然感到振聋发聩,仍然能够感受到他那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今天的美国,虽然经济和科技仍然雄居世界之首,但是贫困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所统计,只有3亿多人口的国家,还有2900万贫困人口,这个数量竟然和有13亿人口的中国的贫困人口基本相等。这两个看似相等的贫困人口数量,是否存在内涵上的差异,因为笔者不了解美国的现状,不得而知,这得请教那些国际问题专家和经济学家。同样,我也不清楚今天的美国贫困阶层,其景况是否仍然与罗斯福在这篇演讲中所看到的相同,但是,对自己国家现在的贫困阶层处于一种什么状况,多少还是知道一些,因为我自己曾经在社会保障工作岗位上工作多年。我想,每个尊重事实,正视社会现实的人都应该清楚。我以为,仅仅“看到”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为所看到的去“做到”,在今天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要从根本上切实解决“看到”的那些问题,或许也需要实行一个什么“新政”吧。因此,人们有理由有权利这样问道:那些应该“做到”的都做到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