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今天我们该怎样看待清明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09:24 温州新闻网

  清明节前的这几天,空气中都浸润着追思的味道,看着扫墓的车流,望着人头攒动的公墓,体验着追忆的喧嚣气氛,不由得让我们对清明节发出了感慨,那么,今天我们该怎样看待有些变味的清明节?又该怎样反思清明节呢?

  清明节是除春节和中秋节的“欢乐团圆”主题以外,唯一一个表达团圆但不是以欢乐为主题的凝重节日,从挖掘节日所赋予的积极进步社会意义内涵上来说,清明节无疑是最
应该得到重视的一个节日,时刻不忘祖先不忘根,学会感恩和报答,这样的理念再上升到一个高层次就是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恩责任,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没有理由不感念祖国给我们带来的生活福祉。因此,不管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还是从进入国家的公共假日的角度,清明节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殡葬已经进入了“厚葬”时代,这个“厚”包括殡葬费用之“厚”,墓室之“厚”等,“厚葬”的结果导致了很多人发出了“死不起人”的感慨,那么,我们是否想到了,“厚葬”其实不必要,“厚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的先人在风烛残年之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厚养”,甚至得到的是“薄养”,相信先人的在天之灵也会嘲笑我们的。因此,提倡“厚养薄葬”才应该是我们的殡葬观,善待生者,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享受并非仅仅是物质带来的的快乐,这是晚辈应该知晓的善待智慧。

  清明节还让我们感叹殡葬体制的顽愚。连续很多年了,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殡葬业一直“榜上有名”,仅仅火化费用和墓穴价格十年间涨了数倍,这和殡葬业极度的垄断不无关系,在垄断体制的呵护下,殡葬经营权和管理权一直紧密地粘连在一起,形成了“不在我处火化再无他处可火化”,“除我公墓区外无处可安葬”的霸王式殡葬现状。这从民政部《殡葬事业单位管理暂行办法》中就可见一斑。该《办法》规定,殡葬事业单位应经办多种殡葬服务项目,增收节支;收入稳定,经费自给有余的单位,除更新改造基金留归本单位外,其余部分实行殡葬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盈余分成制。在这种政策的“鲶鱼效应”逼迫和搅动下,难怪先人在天之灵也不安分,遗属纷纷欲断魂了。

  清明节也让我们感叹“绿色殡葬”的举步维艰,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年死亡率约0.65%,那么每年死亡的人大约在650万人左右,虽然近五成的遗体火化后到公墓实行土葬大大节约了用地,但每年仍有近7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变为坟地,近些年,“死人和活人争地”导致的“安息危机”正在威胁着很多城市,“无地可葬”的尴尬已经到来。

周恩来总理曾说:“火化是第一次革命,不保留骨灰是又一次革命。人死后为什么要保留骨灰?把它撒在地里可以做肥料,撒在江河里可以养鱼。”但是快50年过去了,周总理期望的“殡葬二次革命”——推行以树葬、草坪葬、壁葬、海葬等不保留骨灰式的“绿色殡葬”形式时代还并没有到来,这不仅仅是周总理的遗憾。

  清明节更让我们反思,当我们漫步在公墓,看到那千篇一律的公墓式样和碑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殡葬也到了应该与时俱进的时代,否则老是陈旧的殡葬审美,会禁锢我们对殡葬文明的认知度。国外发达国家的公墓,不但公墓造型变化多样,而且碑文也是针对死者的特点而书写的,或者是死者生前一句最经典的话语,或者是对死者而言最珍贵的一件事情,或者是

幽默总结死者人生的三言两语,对后来人很有启迪。不过欣喜的是,今年南京等地已经出现了造型独特的公墓和墓碑,有掌上明珠、船舰、
中国地图
等,每一个造型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很有个性。“坚强乐观的夫君,和蔼可亲的父亲,你是我和女儿眼中的骄傲。”这是一个电脑造型的墓碑上刻的字。死者生前是一位大学计算机系教师。这样的人性化、艺术化和贴近性的殡葬文化出现的越多,殡葬文化才有生命力。

  让清明节清明起来,诗人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同样都是死,但是每个人死的价值不一样,我们不能强求每个人高尚而光荣地死去,但是如果一个死者能够给后来者带来哪怕是丁点的启迪,这样的死也很有意义。记得一个城市的火葬场写着这样的规劝语:亲人们,逝者已去,擦干眼泪吧,对于逝者最好的怀念,就是将他(她)生前最优秀的品格发扬光大。让我们时时在“后清明节”时追忆先人们的美德,感恩和怀念何必只在清明节,我们自己对于美德的延承行动才是献给清明节的最温情的祭祀品。

  (稿源:红网 作者:魏青)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