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竹筏漂流到上海找工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11:02 云网 | |||||||||
巴山牛 为到上海市区找到一份工作,来自河南周口的王发平从家乡出发,步行至江苏连云港、南通,然后自编竹筏从南通漂流至上海崇明。但在崇明到上海市区的竹筏漂流中,却遇到了涨潮。被成功救起后,王发平谢绝了救助,重新向上海市区步行前进。(《东方早报》4月17日)
自编竹筏漂流到上海找工作,这种做法可够“另类”。对此,赞扬者称之为“硬汉”,甚至评价为“感动中国”,反对者却斥之为“有病”。自编竹筏漂流到上海找工作,这种做法到底该不该赞扬,我以为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王发平的实力,到了上海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吗? 从报道看,33岁的王发平仅有小学文化,“家里只有一间平房,且非常破烂,老母亲的生活是凑合着过的”,无论步行还是坐竹筏前去上海,都是出于极度贫困的无奈之举。王发平渴望用双手养活自己的精神无疑是可贵的。但他朝圣似的苦行,并不意味着找工作的梦想会变成现实,一位仅有小学文化且没有任何特长的农村青年,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谋得一个饭碗,难! 王发平显然是那些文化素质不高,却艰难寻找生存空间的农民工代表。在现代化都市中,这样的农民工比比皆是。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为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据新华社4月17日)这些农民工或许没有贫穷到乘坐竹筏到城市找工作的地步,但他们的生存空间之逼仄和生存之艰难,却是有目共睹。 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难以给农民工以生存空间,而原来风光秀美的乡村,同样难以让他们看到富裕的希望。完全可以设想,如果王发平依靠勤劳的双手能够建设好美好家园,他就不会凭借竹筏也要向城市靠拢。农民在城市和乡村的努力,都无力改变贫穷的现状,根本还在于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 低层次的劳动力严重过剩,这是当下中国劳动力市场最严峻的现实。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4月16日透露,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一方面,农民渴望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另一方面,低素质农民的大量存在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可以说,这是当前“三农”问题最根本的现实。 城乡的差距直接表现为经济繁荣与否,根子却在于市民素质和农民素质的差距。从这个角度说,仅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工王发平乘竹筏到上海找工作,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的贫穷,看到了农民靠双手养活自己的坚韧性格,更应该让我们看到农民素质提升的迫切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