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占人口比率不高,却难找到工作。近几年,我国经济以9%、10%的速度增长,但主要是依靠低技术的劳工实现,不同于当年日本经济依靠技术出口实现的增长。
南都周刊编辑 罗灿 记者·罗小敷 实习生·李颖娟
2008年11月,河南郑州的一场招聘会上,求职者冲破保安防线。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究竟有多严峻?公开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将有611万大学毕业生,除去国家计划招收的30多万研究生,剩下的90%以上要面临就业问题。如果按照70%的就业率计算,将有170多万人找不到工作。
然而,这可能是乐观的估计,因为今年还得考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就业难问题年年都在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就业难?大学生究竟何时找工作不再难?记者专访了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博士。
10个专业集中三成未就业生
南都周刊: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00年的不到95万剧增到今年的611万。从社会人口发展结构来看,如何看待这个数字?
王伯庆: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以毛入学率为指标,15%以下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15%至50%转入大众化阶段,50%以上的则是普及型高等教育。根据教育部的统计,18-22周岁的人口中,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处于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占人口比率相对还比较低。
南都周刊:为什么比率不高,大学生却难找工作?
王伯庆:今年就业难,有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大学就业难问题已经存在好几年了。综合来说,有这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是一个低技术含量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我国经济以9%、10%的速度增长,但这些增长是依靠低技术的劳工实现的,对大学生的需求比较有限。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也处于10%的高速增长阶段,但它依靠的是技术出口实现的增长。因此,当时日本的大学生非常抢手。所以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大学生的求职本不应该成问题,之所以我们出现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不是一个对大学生有较大需求的高速增长,而是依靠农民工的高速增长。
另外,高教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服务产业的需求。服务产业,不仅仅指餐馆、娱乐,还包括咨询公司、软件开发公司这类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事实是,一方面这些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比如说,IT公司常抱怨招到的大学生虽然学的是IT,但却是10年以前的技术了,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技术进步的需求变化脱节。
第三是供大于求的专业盲目扩张。我们曾做过一次调查,2007年的本科毕业生中有约30%失业人数集中在少数的10个专业里,我们国家有500多个本科专业,说明这10个专业确实是严重过剩了。但是明知道这一点,为了能够收学费,扩大办学规模,很多学校还是通过跑关系来争取设立这些专业,比如法学、计算机、艺术、体育、新闻等等。这些不具备办学条件强制设立的专业,都属于“三鹿奶粉专业”,学生花很多钱去读,最后找不到工作。而且现在就业再差的专业,学校都称其就业率是80%。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有个惩罚机制,让高校就业率透明化,让消费者和市场来优胜劣汰。
许多大学生本来是卖不掉的
南都周刊:有哪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王伯庆:从长远来说,调整产业结构是最重要的,给大学生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其次,要改进大学教育,真正能够跟随劳动力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还是控制供大于求的专业,如果一个大学已有的专业就业特别差,国家一定要痛下决心让学校砍掉这些专业,而将招生的权利只保留给那些办学条件好、就业好的学校。比如说法学,北京大学这些有实力的学校可以办,但高职高专等也办法学就没有什么意义。
从这三方面入手,才能切实有效解决问题。现在政府推出的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中,当兵也好,当村支书也好,考公务员或者自主创业也好,都是临时措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大学生自主创业毕竟是少数,即使在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也不是主流。
南都周刊: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国外有何经验?
王伯庆:国外政府一般不会单独为大学生就业问题采取措施,这样做会对没上过大学的人不公平。更多的还是高校在教学内容上下很大功夫,让大学生能够满足需求。
大学生在发达国家属于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要找工作相对容易。政府需要改善的不是大学生就业数量,而是就业质量,但是中国现在需要解决的还是大学生就业数量。外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就一个办公室、两个工作人员,给大学生提供就业资料。这是因为他们在培养的环节中就已经能保证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它“生产”出来的产品首先是市场需要的,因此不用花很大功夫去推销,而我们大学培养的学生许多本来是卖不掉的,只有拼命往外推销。
论大学
从人敬人爱的“天之骄子”到“为三斗米折腰”的凡夫俗子,只用了三十年。三十年后的今天,从读研读博逃避就业、出国镀金、名校生养猪,到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回炉、取消大专,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忽如一夜春风来”,吹得学子众憔悴。三十年间的这种蜕变,有人赞,有人贬,也有了很多似笑而哭的论战。
南都周刊编辑 张鹏 记者·罗小敷 实习生·李颖娟
【读书无用】
当昔日的“黄金屋”、“颜如玉”渐成今日的“水中月”、“镜中花”,节衣缩食花大钱读大学的结果,却是可能连份体面的工作都找不到,读书无用论就这样自然诞生了。
正方:
论据1:花费高,不划算
按平均水平计算,一个大学生的每年支出为7000元,这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强劳力35年的纯收入。大学生越多的村庄往往越贫困。
论据2:中国需要的是蓝领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加工制造的位置上,本质上并不需要大学生。且中国经济每年两位数的增速基本都是依靠低技术的劳工实现的,而不是大学生。
论据3:越读越“输”
书读多了的人,容易犯眼高手低、高谈阔论,一点实事都做不好。尤其是女孩子书读多了,嫁人都困难。有经典语录为证: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
论据4:读的都是无用的书
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如今的大学教育近乎是中学基础教育的延伸,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必修课的很大部分都是政治基础和专业基础,教材老套,连IT教材甚至都是十年前的;教学死板,缺乏与社会接轨的实用课程,培养出的学生多不符合社会的真实需求。
反方:
论据1:不读书毁灭一代人
教育本身是一项长远的投资,要看到长远利益,因噎废食或者杀鸡取卵,都不可取。“文革”时期读书无用的做法曾耽误了整整一代人。唯有国民素养提高了才有社会的长足进步和经济的兴盛。有古语为证: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论据2: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无钱
知识和财富本就不是一对一的投入产出关系。如果讨论读书能否挣钱,这本身就带有功利目的。“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的读书时代早已过去。仅就个人生活而言,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其谋生本领、待人接物、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一般都要高于没受过教育的人。
论据3:不读书,就业更困难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有极端者甚至比农民工的工资还低,这是现实;但另一个事实是如果不受大学教育,就业会更难、起薪会更低。受了高等教育,尽管现在工资低,但起码有机会走向高薪阶层;而不读书更无用,因为知识太少而永远拿低薪的概率更大。同样的工资,对大学生来说是起薪,而对农民工则是最高薪,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取消大专】
当本科生、研究生遭遇就业难时,大专生更是叫苦连天,许多用人单位将学历底线设置成本科生,大专生被拒之门外,国家应不应该取消大专成为一个新的争论热点。
正方:
论据1:大专地位尴尬
高等教育只包括高职和本科两种,不应该有一个大专这个概念。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大专仍然偏重学术教育,接近本科教育,这就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不上不下,既没有高职教育贴近工作的就业优势,又赶不上本科教育的学术,这必然导致其就业时的尴尬。
论据2: 本科生都用不完,还要大专生做什么
大学不断扩招,本科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设置的学历底线。稍微低端的就业市场,则把用人重点放在了技校、职校毕业生身上,因为他们的动手能力更强,大专生由此成为无人问津的弃儿。
论据3:不划算的投资
大专生的收费标准一般远远高于本科生(三本除外),如果一个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拿出多年积蓄供孩子上完大专,最后的结局却是找不到工作,或者跟农民工薪水差不多,这个付出值得吗?
反方:
论据1: 已经存在的大专生怎么办
如果取消了大专,那么已经毕业或者在读的大专生怎么办,花了时间和金钱来读的学业竟然是国家不承认的学历,本来大专生的就业率就明显低于本科和职高,没有任何过渡措施,直接取消大专,大专生成了黑人黑户,存在却没有人承认,彻底的成了教育制度的炮灰,这对已有的大专生是不公平的。
论据2:本科四年与专科三年有啥区别
读过大学的都知道,大学四年前两年忙考级(英语、计算机等),大三就开始准备考研或工作,大四就是一个毕业论文,找到工作就是扯淡度日,算起来也就是两年学习,两年扯淡,大专只有三年,扯淡的时间也只是一年而已。浪费两年和浪费一年哪个更划算?要取消大专,最好先把浪费青春的大学给枪毙了。
【扩招惹祸】
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让对高校教育制度的反省声再次四起。就业难,究竟是不是扩招惹的祸?
正方:
论据1:扩招导致供大于求
高校扩招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量的问题,今年将有600多万毕业生就业,而截至2008年底还有100多万毕业生未就业。就业市场是有限的,每年都新增这么多毕业生涌进这个已接近饱和的市场,自然会造成就业“堵塞”。二是质的问题。高校扩招只是满足了很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很多学校都是在师资力量、管理能力等严重不足情况下的盲目扩招,这势必造成教育质量和生源质量的下滑,达不到工作要求也是正常的。
论据2:新的大跃进
高校扩招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大跃进招数,大跃进肯定都与大欠债联系在一起。大欠债,不仅指欠下银行的债务,还指欠下相关发展不足的债。今天高校产出人才的虚假过剩,就典型地反映出大贷款带来的大扩建、大扩建支撑的大扩招的尴尬。不先行解决高校发展的相关社会发展条件,仅仅靠高校一个领域贷款扩建扩招就想解决人口素质、就业问题,那是幻想。
反方:
论据1:大学生占人口比率很低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GDP增速几乎都是两位数,但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学生新增规模增长比例却都远远低于两位数。麦可思总裁王伯庆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目前还处于大众教育阶段,相对国民经济发展,合情合理。
论据2:问题在于产业结构
目前我们国家总的来看不是高校毕业生多了,实际上主要是结构性的失业,也就是我们的企业更多吸收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劳动者,对于知识型人才的需求不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反映了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还没有很好进行对接。
论据3:扩招只是替罪羊
高校扩招至少在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方面,功不可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家庭对高教投入的大幅度提升,读不起大学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使不少人对高等教育丧失信心。但这不全是扩招的错,从某种意义讲,扩招不过是教育乱收费、高收费、就业压力增大的替罪羊。
【卖猪肉】
因为生活所迫,2000年时,1985届北大学生陆步轩在西安开起肉铺,亲自操刀卖猪肉。他的这一举措经过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争论。一个从中国人心目中的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竟然当起屠夫,究竟合不合理?
正方:
论据1:大学生应当放弃“精英心理”
北大才子即便理想远大,脚下的路也不一定总是朝着理想的方向延伸。在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社会难题时,理想与现实之间必然会有一些空格。大学生应当放弃“精英心理”,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去选择岗位。北大教育经济系主任岳昌君就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应将就业的范围拓宽,在一线工作的也不全是苦力,“比如说去挖煤,以前用的是手,现在用机械,是技术活”。
论据2:卖肉也能卖出北大水准
北大才子即便当肉贩子,也可以是一个成功的肉贩子。陆步轩的“眼镜肉店”颇有名气,除价格公道、质量保证外,鼻梁上一副厚厚的眼镜也把他和普通肉贩区分开来。
论据3:卖猪肉比啃老强
即使名牌大学毕业的,也先得到社会上学会独立生存。既然找不到“体面”工作,还不如退一步做点其它的,这比那些只会向父母伸手、给社会添负担的“啃老族””要强百倍。
反方:
论据1:杀鸡焉用牛刀
我国的各类院校实行的是分层次教育:培养技能人才是技术职院的任务;培养特殊人才,是专门学院的职责;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则是各类综合大学的目标。作为象牙塔的顶尖,北大穷全国之智慧、力量和资金,所要锻造的,当然是屹立世界的优秀人才。北大的每位毕业生,都应该用其头脑而不是用其四肢造福社会。否则,就是教育的失败。要知道,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城市,多少年间也未必能出一个北大的高材生。无论怎么说,卖猪肉创造的价值,总不会大于一个科学家、思想家、管理家。而北大,正是培养“这个家那个家”的地方。(来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