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终于低下头颅 27亿美元开路谋划利比亚明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7日14:55 南京《周末》 | ||||||||
1988年,泛美航空公司的103号航班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发生爆炸,270人遇难 15年来,这场空难成为美英与利比亚之间的死结 如今,这个死结正在被一点一点地解开
张 辰 理性卡扎菲 曾经以“浪漫”外交著称的卡扎菲,向国际社会展现出其清醒而理性的一面。就连美国人都说,现在的卡扎菲头脑非常清醒,“革命”的味道越来越淡。 8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现任主席、叙利亚驻联合国大使米卡伊尔·维贝收到了一封信。 信是由利比亚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艾哈迈德·奥恩写来的。在这封信中,除了大段的谴责恐怖主义的言辞外,艾哈迈德·奥恩还代表利比亚首脑卡扎菲宣称,该国政府愿意对“洛克比空难”负责任,并向遇难者家属提供27亿美元的赔偿金。 在不屈不挠斗争了15年之久后,卡扎菲终于低下了他那高傲的头颅。 国际问题专家认为,卡扎菲此举,实质上是以27亿美元,为利比亚换回在国际社会应得的一席之地。 1988年12月21日,自法兰克福飞往纽约的泛美航空公司103号航班,在途经苏格兰的美丽小镇洛克比上空时,忽然爆炸,飞机上259人全部丧生。11名洛克比居民也无辜被高空坠落的飞机残骸夺去了性命。 随即,美英便指责此乃利比亚人为制造的一场空难。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卡扎菲坚决否认利比亚政府与此次空难有关。 卡扎菲的强硬态度,招来了英美的强烈报复。1992年,在美英操纵下,联合国宣布对利比亚实施经济制裁。 并且,由于得罪了英美,利比亚在国际社会上也非常被动,基本上被孤立了起来。 对利比亚来说,在“洛克比空难”一事上,所谓赔偿问题,实质就是花钱消灾,促使英美加快解除制裁的步伐。 因此,有国际问题专家称,卡扎菲这次所要掏出的27亿美元,其实是一笔政治赎金。他将用这笔赎金为利比亚赎回重返国际社会的权利。而在这一段时间以来,曾经以“浪漫”外交著称的卡扎菲,向国际社会展现出其清醒而理性的一面。就连美国人都说,现在的卡扎菲头脑非常清醒,“革命”的味道越来越淡。 经过了漫长而寂寞的15年之后,卡扎菲再也不想让利比亚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了。正是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一封姗姗来迟的和解信,飞向了安理会。 石油的诱惑 英国政府如此“善解人意”,其深刻用心在于利比亚沙漠中的石油。 而石油问题一向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分量,美国政府也希望能将利比亚变成它的一个稳定而友好的石油供应商。 在“洛克比空难”问题上,英国的态度一直都比美国积极。 早在1998年,英国政府就提出在第三国荷兰审判涉嫌制造空难的两名利比亚情报人员,以舒缓与利比亚之间的僵硬关系。 利比亚政府于1999年将嫌疑人费希迈和迈格拉希送到了荷兰。那里有一个苏格兰特别法庭。随后,英国政府恢复了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 到了2002年5月,利比亚态度进一步松动,表示愿向270名死者的家属交付赔偿,但仍然否认空难与利比亚政府有关。在随后的试探性接触中,美英要求利比亚政府须明确承担空难责任。谈判“复杂而艰难”地又拖了一年。就在几天前,根据美英利三方在伦敦举行的最新一轮会谈中所达成的谅解,利比亚政府同意向每位遇难者的家属赔偿1000万美元,总数为27亿美元。 同时,利比亚政府也在承担责任问题上作了让步。虽然按照利比亚方面的表述,这种责任只限于民事责任。 但英国方面认为,这等于已经承认了利比亚政府在空难中的责任。 8月18日晚,英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份决议草案,建议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 英国政府如此“善解人意”,其深刻用心在于利比亚沙漠中的石油。 英国早就注意到,在欧洲大陆,不少国家已经瞄上了利比亚的石油,争相想与利比亚作石油买卖。英国自然也不想在这场竞争中落了下风。利比亚在空难问题上前倨而后恭,英国自然要以积极态度应对这个“后恭”,以免让到手的肥肉丢了。 至于美国方面,在萨达姆倒台后,巴格达局势迟迟未能稳定,再加上“中东路线图”计划一波三折,朝核问题如鲠在喉;老冤家卡扎菲恰在此际“愿赌服输”,对美国政府而言,岂非赏心乐事一桩? 况且,石油问题一向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分量,美国政府也希望能将利比亚变成它的一个稳定而友好的石油供应商。 与英国不同的是,美国国内对接触还存有分歧。那些大大小小的石油公司自然急于解除对利制裁,好进入利比亚捞钱;而代表国内右翼保守势力的《华尔街日报》却称:如果付足够的钱就可以免受制裁,倘若本·拉丹愿出300亿美元,是否可以换回一命? 《华尔街日报》认为,美国政府曾经发誓绝不与恐怖分子谈判,在没有完全否定利比亚的恐怖嫌疑之前,美国政府这么做,无疑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国政府对此的反应是,稍晚将致函联合国安理会,说明利比亚已满足了取消对其实施制裁的有关条件。 酸涩的法国 国际问题专家认为,利比亚不会认这个已经了结的账,而法国投否决票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毕竟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否决票还是一件比较大的事。 这边英美两国暗自窃喜,那边半路上又杀出个“程咬金”来。 就在英国向安理会提交“解除对利比亚制裁”的决议草案后,法国却“旧账重提”,要求利比亚对1989年法航“尼日尔泰内雷空难”一视同仁,同样予以死者家属每人1000万美元赔偿。 当年“尼日尔泰内雷空难”的发生,亦疑为利比亚幕后指使。后来空难中170名遇难者的家属,总共获得利比亚方面3300万美元的赔偿。 法国政府表示,必须与利比亚在“尼日尔泰内雷空难”赔偿问题上重新达成“公平”的协议,否则有可能对英国提案投否决票。 这张可能的否决票,使解除对利制裁一事变得模糊起来。 此间人士认为,法国此举实际上是不愿意看到美英坐分利比亚石油利益。 今年以来,在不少国际问题上,法美两国的做法多有抵触之处。如今在利比亚问题上,由于牵扯到石油战略利益的问题,法国自然不会让美国那么痛快行事,变着法子也要插一脚进来。 美国对法国的这一做法大为反感,称法国不应在“最后时刻”反对联合国取消对利比亚的各项制裁,而此事与法国“没有关系”。 美国务院新闻发言人鲍彻说,法国反对取消制裁的态度非常伪善,因为自1999年法利协议签署之后,法国方面实际上已经认为,利比亚履行了在“尼日尔泰内雷空难”赔偿问题上的义务。 美国务院表示,如果法国决意阻挠联合国取消对利制裁,美国将奉陪到底。 8月21日,法国外交部宣布,法英两国已同意推迟表决决议草案。据悉,表决已改在本周的某个时候,以便给法国更多的时间与利比亚商谈赔偿问题。 国际问题专家认为,利比亚不会认这个已经了结的账,而法国投否决票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毕竟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否决票还是一件比较大的事,法国不会太过冲动。 利比亚的明天 今天,尽管还存在着某些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历时15年的“洛克比空难”案终于要划上一个句号了。 在“洛克比空难”问题上,卡扎菲迟迟不肯作出让步,其实是一直在等待时机。 制裁对利比亚经济的影响相当巨大。石油业是利比亚经济的支柱,石油出口占其全国出口总量的95%以上。但是,11年的制裁,使得利比亚石油贸易停滞不前,吸引外国投资和走高新技术发展之路大受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游离在外的利比亚事实上相当痛苦而艰难。 近年来,在国际社会的联合反恐的态势之下,卡扎菲意识到,惟有大力反对恐怖主义,方是改善利比亚国际形象之钥。 卡扎菲的心愿是,在承认对“洛克比空难”负责的同时,又避免戴上“恐怖主义”的帽子。 去年美国“9·11”事件爆发后,卡扎菲是最早对恐怖主义进行谴责、向华盛顿表示哀悼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之一。此外,利比亚还迅速对国内与本·拉丹有联系的激进组织采取了打击行动。 甚至,利比亚还向西方提供了有关“基地”组织的情报。 卡扎菲的这些举措应当说收到了效果。用西方人士的话说,利比亚已经好些年“没有支持恐怖主义”了。 为了让西方国家“心甘情愿”摘掉利比亚头上的“经济制裁”和“恐怖主义”帽子,卡扎菲想出了分期赔款的办法:先汇10亿美元到一家瑞士银行账户;若英美取消制裁,利比亚再付10亿美元;若美国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这一黑名单上删除,利比亚则再付清余账。但若不能在8个月内解除所有制裁, “洛克比空难” 死者家属则只能再拿到100万美元。 这种“捆绑式销售”的精明做法,反映出如今的卡扎菲,有了稳健务实的作风。 今天,尽管还存在着某些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历时15年的“洛克比空难”案终于要划上一个句号了。 卡扎菲要为利比亚的明天悉心谋划。 不只是卡扎菲一人,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在全球化进程中,如果不积极融入主流社会,整个国家将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8月19日,非洲各国的中央银行行长达成一致意见,力争在2021年建立统一的非洲货币和统一的非洲中央银行。 此前的2002年7月,非洲统一组织已经仿效欧盟,改建为非洲联盟,随之将成立泛非议会、非洲法庭和一支非洲维和部队。 显然,现在的非洲只有学习欧洲发展之道,依靠集体力量,进行经济与政治的改革,大力吸引外国投资,增加贸易合作,才能解决贫困落后的问题。在国际社会中保有一席之地,再图进取。这是卡扎菲的想法,也是整个非洲的想法。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