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京《周末》专题 > 正文

敌意综合征:“阿富汗头巾”案扯痛德国神经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1日20:26 南京《周末》

  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冲突与暴力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德国人大多患有“敌意综合征”,许多德国人至今仍然认为,德国只是一个为德国人而存在的国家。

 作者:于晴晴

  漫长审判

  在欧洲倡导“宽容文化”的今天,一名普通阿富汗裔妇女的头巾,为何会受到一个州政府声嘶力竭的反对?

  9月27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就著名而漫长的“包头巾诉讼案”做出了最终裁定。

  1998年,阿富汗裔女教师费蕾斯塔·鲁丁因为包着传统的阿拉伯头巾上课,引起巴符州地方政府的不满。州政府认为,在公立学校,教师不能包着头巾走进课堂,否则学校的中立性将受到损害。

  费蕾斯塔不愿放弃自己的包头巾,于是,她失去了自己的工作。

  在接下来长达5年的诉讼中,德国三级法院先后作出了对费蕾斯塔不利的判决。

  9月27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对此案进行最后的裁决。5票对3票,该法院以两票的微弱多数,在最后关头挽回了德国宪法的脸面——在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任何禁止他人在课堂上包着头巾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联邦宪法法院认为,此前巴符州最高法院的判决“没有足够的相应法律基础”。

  就在裁决结果出来后不久,巴符州最高法院的副庭长哈瑟墨尔随即发表声明称,他没能从这一裁决中得出“包头巾合法”的结论,因此,今后巴符州仍然有权拒绝包头巾者从事教师职业。

  而这一裁决也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关注。

  事实上,不仅是在德国,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对“阿拉伯妇女能否戴着传统头巾上班”存有争议。在法国,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已持续了14年之久。此前,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甚至还在一次发言中称,禁止在职人员“包头巾”是有可能的。

  在欧洲倡导“宽容文化”的今天,一名普通阿富汗裔妇女的头巾,为何会受到一个州政府声嘶力竭的反对?

  起先的一个表面原因是,此案关涉到两种不同的文明观念。

  在巴符州最高法院,此案的主审法官坚持认为,包头巾具有宗教象征意义,而属于国家的公立学校,必须在宗教问题上严守中立态度。

  巴符州议会的绿党议员本德尔女士,则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对此案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在“包头巾”一事的背后,隐藏着“女人不能裸露自己身体”的观念;作为一名教师,费蕾斯塔不能将自己对这件事的倾向性意见带到课堂上。

  但本德尔女士所不了解的是,与大多数欧洲人相反,在费蕾斯塔以及许多生活在德国的阿拉伯裔妇女心中,头巾只不过是她们服饰的一部分,这与德国的巴伐利亚人喜欢穿皮革长裤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费蕾斯塔辩护说,生长在德国的孩子,决不会因为教师包着头巾上课就改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

  事实上,除了伊朗、阿富汗、沙特阿拉伯等少数几个坚守传统的伊斯兰国家外,对很多阿拉伯国家的妇女来说,包头巾已经不再是宗教上的强制义务。土耳其更是明确规定,公务员不允许包着头巾上班。

  危情国度

  “9·11”事件发生后,由于怨恨和偏见,排斥打击阿拉伯裔居民,逐渐成为极右翼势力的新目标。然而,整个德国社会对此显得十分漠然。

  5年来,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发现,在这一案件中所谓的“宗教中立”与“女权主义”,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神学家布劳赫一语道破天机:如果法院做出允许阿拉伯裔妇女包着头巾进入课堂的判决,将被视为对德国穆斯林组织的支持,法院因此将面临来自整个欧洲的压力。

  此前,随着阿拉伯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伊斯兰教已经成为德国的第三大宗教。按照《德国社团法》的有关规定,德国当局一直对此持有较为宽容的态度。

  然而,“9·11”事件发生后,许多德国人对穆斯林有了隔阂与狐疑的感觉,矛盾亦随之产生。

  德国穆斯林组织首脑叶利斯近日就曾指出,在“9·11”之后的那段日子里,德国的穆斯林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威胁。叶利斯称:“有些人会穿着靴子对清真寺进行检查,穆斯林与其他德国居民之间的信任感受到了打击。”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各级法院越发犹疑不定,导致此案长达5年始获解决。

  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之后,今年年初,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的冲突与暴力研究所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德国人大多患有“敌意综合征”,许多德国人至今仍然认为,德国只是一个为德国人而存在的国家。

  该研究所的调查数据表明,55%的人认为,德国的外籍移民太多了;52%的人认为,犹太人“利用”了人们对二战屠犹事件的同情心;46%的人不同意少数民族教师上课时包着头巾。

  研究报告指出,德国当前所面临的种族歧视问题,比以前人们想像的要严重得多。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此前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德国东部有近50%的年轻人认为纳粹政权有好的一面。2002年11月,极右翼分子对慕尼黑犹太人文化中心发动了袭击。那时,人们才意识到,德国极右翼势力的活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规模。

  “9·11”事件发生后,由于怨恨和偏见,排斥打击阿拉伯裔居民,逐渐成为极右翼势力的新目标。然而,整个德国社会对此显得十分漠然。

  政治学家冯克深表忧虑。

  他说,很多人对日常生活中的种族主义现象不再关心,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默许的态度。冯克认为:“德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需要外国人来此工作。而面对随之带入的新文化,德国必须变得更加宽容,才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但愿费蕾斯塔·鲁丁艰难的胜诉,能够引起人们对德国前途的真正反思。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