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播种仇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4日08:07 世界新闻报 | |
《世界新闻报》驻耶路撒冷记者陈庄 我有一位以色列朋友名叫塞登。塞登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从美国移民到以色列,在耶路撒冷最富有的地区购置了房产。从他家,可以远望耶路撒冷老城的城墙。塞登知识渊博,出口成章。一次,塞登邀请我去他家吃饭。席间,他说,“约旦河西岸很多地区就应该是以色列的地盘,真正的巴勒斯坦应该在约旦。”我问:“那数百万生活在约旦河西岸的巴 塞登瞪大了眼睛回答说:“我要是以色列总理,就花大钱在西奈半岛修住宅,全盖成小洋房。这些房子濒临红海,可以随时享受阳光和海滩。我们再把这些住宅以低价出售、甚至白送给巴勒斯坦人——我就不信他们不愿意去。”此言吓了我一跳:“既是这么好,为什么以色列人自己不去呢?巴勒斯坦人对自己的土地总有所有权吧,总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离乡背井吧?”尽管我敬佩塞登的学问,但对他的观点不能苟同。结果,我们那天的对话并不愉快。 从2001年到2002年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电视台曾不断地播放一部音乐电视。这部时长几分钟的音乐电视,描写了一个巴勒斯坦男孩追求成为“烈士”的故事。音乐电视还描绘这个巴勒斯坦男孩在牺牲后进入了天堂,他在天堂的海滩上快乐地奔跑,自由自在地放风筝。 在巴以冲突的这半个多世纪里,巴以之间的不信任已经根深蒂固,而巴以双方针对对方的仇视宣传更是推波助澜。为此,巴以在1993年签署《奥斯陆和平协议》时专门作出规定,要求双方停止煽动各自国民对对方的仇视情绪。但就像奥斯陆协议本身一样,这一规定也并没有得到执行。 据巴勒斯坦内阁事务部门的一份声明说,以色列一直没有停止针对巴方的负面宣传,在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更是如此。在这份声明中,巴方指责以总理沙龙、外长沙洛姆和其他高官“一直恶毒攻击巴民族权力机构及其主席阿拉法特”。声明说,以色列的一位大拉比在讲道时说,巴勒斯坦人是上帝后悔创造的“蛇”,这显然是“对巴勒斯坦人可耻的煽动”。不仅如此,以色列媒体还故意误导公众,将以军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军事侵略说成“防卫行动”,将犹太定居者成为“居民”,将定居点说成是“城镇”和“社区”。 以色列方面对巴勒斯坦方面也有诸多指责。伊塔玛·马库斯是“巴勒斯坦媒体观察”机构的主任。这家机构专门跟踪和收集巴勒斯坦反以宣传的言论。2000年10月,巴官方电视台转播了在加沙地带一个清真寺里举行的礼拜宣教仪式。马库斯为记者播放了这次转播节目的录像。在这个仪式上,加沙伊斯兰大学的教授哈拉比亚对前来跪拜的巴勒斯坦人说:“犹太人必须被屠杀……对犹太人不得有怜悯。” 马库斯告诉记者,他曾多次参观巴勒斯坦儿童的夏令营。一次,他在夏令营看到几个玩“过家家”游戏的巴勒斯坦儿童。一个11岁的巴勒斯坦小女孩对同伴说,她要扮演“烈士”。另一个7岁的小男孩马上表示反对:“不行,上次你就演‘烈士’,这次该轮到我了。”——确实,如果巴勒斯坦儿童都向往成为袭击以色列人的“烈士”的话,那么巴以之间的和平何时才能到来? 围绕巴勒斯坦教科书的争论也是一个敏感话题。以色列多次指责巴方在教科书中向巴勒斯坦儿童灌输反犹和仇犹的思想:“巴勒斯坦方面不但没有抓住机会教育下一代与以色列人和平相处,反而向他们灌输仇恨。”马库斯对我说,尽管伊斯兰教传统上对犹太人持积极的态度,但巴方的教育者们选择了仇恨的内容,“这让孩子们觉得仇恨犹太人是真主的选择”。 针对以色列方面的指责,巴勒斯坦方面援引以色列报纸《新消息报》在2000年5月发表的一篇报道进行驳斥。这篇报道说,数十名以色列学生写信给正在对巴控区展开军事行动的以军士兵,鼓励他们“多杀阿拉伯人”,“不要在乎规章制度”。巴方针锋相对地评论说,这样的言论,难道不是宣传仇巴情绪吗? 像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塞登先生那样的人,在以色列并不是少数。而在巴勒斯坦的一些青年人中,也确实流行着这样的观点:如果为了袭击以色列人而牺牲,那么死亡不仅不可怕,而且是光荣的。应该说,尽管程度和范围可能有所不同,但巴以双方针对对方的煽动言论和活动一直伴随着双方的冲突,也成为了冲突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的是,煽动言论遗害无穷,因为它们影响着巴以各自的下一代,也决定着巴以冲突的未来。十年弹指一挥间,巴以双方都贻误了履行《奥斯陆协议》义务的时机。如今,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也明确规定,巴以双方停止针对对方的煽动行为。正如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库尔策所说,“我们已经浪费了数十年,现在不能再错过时机。亡羊补牢,为时不完。” 声明:《世界新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