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恩怨情仇录:恩恩怨怨50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5日09:26 青年参考 | |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张敏秋 中印两国毗邻,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古代两国亲密无间绵延了两千多年。近代两国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与蹂躏,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相互同情相互支持。1947年印度赢得独立并于1950年成立共和国。中国于1949年建立人民共和国。1950年4月中印建交。印度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然而,美满的历史和新时代的良好开端却 兄弟 20世纪50年代两国之间体现了支持、合作和谅解。新中国刚成立遭到世界上反共反华势力的反对。1950年1月,在联合国表决苏联提议的将国民党政权开除出联合国的决议时,印度投了宝贵的支持票。朝鲜战争爆发,印度承受着西方的压力,主持公道,对联合国攻击中国的提案投了反对票。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在中国的力推与坚持下,印度担任了遣返委员会主席,为朝鲜和平做出了贡献,得到中国总理周恩来的赞肯。接着,在促进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上,中印两国密切合作。1954年亚非国家的万隆会议,正是在享有国际威望的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坚持下,中国得以参加。在会议期间,又主要是这两位总理的努力,避免了会议走上反共反华的歧途,并取得成功,增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了解与团结。 在双边关系中,两国经过长达4个月的充分协商,于1954年4月签订《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据此,印度放弃了英印殖民政府侵占西藏有损于中国主权的特殊权益,中国则考虑到印度人在西藏通商、朝拜等传统利益而保留了他们的部分权益。这个协议还有一个重大意义,就是两国共同创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此后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互访。1954年6月周总理访问印度,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对 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访问。4个月后,尼赫鲁总理访问中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华的外国政府首脑。 两国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交流与互访十分频繁,充分体现了两国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如中国在自己粮食不充裕的情况下,多次向印度出口大米,令印度感受到“一种伟大的友谊”,同时印度向中国提供了朝鲜战争需要的麻袋。 两国沉浸在亲如兄弟般的情怀中。 交恶 然而,好时光不长。西藏问题和边界领土争议把双方推向敌对,致使交恶10几年。1959年3月,西藏上层分子发动武装叛乱,宣布“西藏独立”。分裂阴谋被挫败后,他们挟持达赖喇嘛逃往印度,要求政治避难。印度政府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并于次年支持他们成立“流亡政府”。以后,随着两国敌对情绪加深,印度庇护、怂恿、支持达赖一伙分裂祖国的活动。这激起了中国对印度的极大不满和仇恨。 印度在接纳达赖伙后,就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要求中国承认他们已经占领的东段即麦克马洪线与中印传统线之间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和让给他们西段即约3.5万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地区。事实上,中印边界从未划定过。麦克马洪线是1913~14年英殖民主义者背着中国政府胁迫西藏当局签约划定的。西段的边界也从未划定过。但是,印度坚持其所谓的“条约”、“惯例”以及“分水岭”等原则,擅自于1954年修改了地图,认定“边界已定,无须谈判”。中国指出,印度的所谓原则,实质上是它要继承并扩大英印殖民政府侵略中国西藏的遗产,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中国。中国认为,印度所谓的条约是殖民主义侵略的产物,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过。边界的划定应该按平等协商互让互谅的原则进行。双方的立场与原则南辕北辙。印度强行采取“前进政策”,不断蚕食中国西藏的领土,这样终于导致1962年10月至11月的边界战争。这场战争速战速决,第一战花了7天,第二战花了5天,以印军惨败告终。 血肉之战极大地伤害了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感情,尤其后一战。在第一战印度失败后,中国提出重开和谈的建议,印度以无理的领土要求为谈判前提,实际在积极备战,一心报仇雪恨。最后他们特意选择了11月14日尼赫鲁的诞辰日向中方发动全面进攻,意图以转败为胜作为奉献给尼赫鲁的寿礼。不料遭到了更加惨重的伤亡与损失。对年迈的尼赫鲁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中国在“教训”印度的目的达到后,单方宣布停火,并后撤到实际控制线中国一边20公里以外。然而,对中国的高姿态印度并不领情,相反,从此几乎举国上下认定中国侵略了印度,欺骗了印度,对中国更加敌视。 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主动要求与中国加强友好关系,1963年中巴划定涉及克什米尔部分地区的中巴边界。以后两国关系越来越密切。1964年中国为打破美苏的核垄断,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印度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威胁。印度对达赖的支持也更加强。再加上中苏的分裂和印苏走向结盟。这些对中印的交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昔日的兄弟变成了仇敌。两国之间充满了火药味。因为不仅发生了一场真刀实枪的战争,还有无数相互指责攻击的口水战。 和解 1969年至1970年,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几次表示要与中国会谈寻求解决争端,改善关系。1970年5月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也向印度驻华代办米什拉表示“我们总是要友好的,不能老这么吵下去。” 和解的愿望在两国领导人中萌发。经过缓慢的互动,1976年两国互派大使,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 1979年12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会见访华的印度外长瓦杰帕伊(即现总理)时,提出了东段中国让、西段印度让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以后两年里又重提这个方案,但印度不予理会。1981至1987年,中印进行了八轮边界问题会谈,除了坦诚地交换观点,没有任何突破性的进展。期间,1986年6月印度就所谓中国“入侵”桑多洛河谷地区向中国抗议,中国予以严正驳斥。不到半年印度又把其已经占领的东段升格为阿鲁纳恰尔邦,中国对此再作强烈抗议,表示决不承认。在第八轮会谈中,中方强调印度必须在东段做出调整,表明中国对东段的立场强硬起来了。 1988年印度总理拉·甘地打开僵局。12月他访问中国。这是其外祖父尼赫鲁1954年访华以来的首次印度总理访华。从此,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1991年中国总理李鹏访印,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1996年中国主席江泽民访印,这些访问都积极推动了两国关系走上稳定健康的轨道。 两国关系正处于步步看好的气氛中,1998年5月印度进行了地下核爆炸,它把原因归到“有核武器的”又是“1962年侵略印度”构成其“安全威胁”的中国头上。国防部长还公开说中国是印度“最大的潜在威胁”。中国对印度进行了猛烈的批驳。两国关系一下子发生逆转,原定的友好交往嘎然而止。然而,两国并不愿意因此而回到交恶的年代。印度自知理亏,采取了修补措施,派遣外交官员到中国进行磋商,领导人也几次表示中国对印度不构成威胁,愿与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也伸出了和解之手。 合作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两国关系步入了全面合作的新阶段。访问期间,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国印度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应该说大部分的内容是重申和强调过去承诺过的,但是还是有新的进展,如首次提出两国进行“全面的合作”,要“从根本上加强两国各层次各领域的双边关系”。在经贸上首次提出要“采取消除贸易和投资方面存在的障碍”,“并加强在世贸组织中的合作”。在边界问题上,“双方同意各自任命特别代表”,“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印度还“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使印度的西藏问题立场有了法律效力。 在宣言之外和宣言之后的进展,进一步表明了这一“新阶段”的到来。印度耿耿于怀的锡金问题有了进展。会谈期间,中国同意开放中锡交界的乃堆拉山口,为两边贸易开了绿灯。10月初,中国外交部在其国别网站中,撤销了锡金。这是对印度多年来要求的正面回应。10月23日中方特别代表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赴印商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11月14日中印海军举行联合演习。在经贸方面,温家宝在与瓦杰帕伊会谈中说到,希望到2005年双边贸易达到100亿美元。据估计,今年能达到70亿美元,这样,温总理的希望可能提前实现。 中印备忘 新世纪中印签署的声明、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 (2003-06-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和锡兰政府代表团联合公报 (2002-03-2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锡兰建立外交关系的新闻公报(2002-03-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锡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2002-03-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锡兰联合公报 (2002-03-26) 中国锡兰联合公报 (2002-03-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贸易协定(2002-0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 (2002-01-16) 中印联合新闻公报 (2002-0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2002-0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2000-1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建交公报 (2000-11-07) 声明:《青年参考》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