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永不妥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1日10:07 新民周刊 | |||||||||
撰稿/倪乐雄 纽约世贸大厦的轰然塌陷,创下恐怖主义大规模袭击平民的先例,而北奥塞梯劫持学校事件则创下了向社会最弱势群体——少年儿童大开杀戒的先例,它对世界平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心理的打击是巨大的。北奥塞梯事件的伤亡人数也仅次于“9·11”恐怖袭击。
震惊之余,人们多少感到有些无奈,面对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袭击,各国除了对伤亡者表示同情哀悼、对袭击表示愤怒和谴责外,似乎缺乏有效手段制止这一日益恶化的趋势。尽管大多数国家对恐怖主义都采取了不妥协的立场,但现在有人提出两个疑问:这样的立场能否有效消除恐怖主义?如何才能有效地铲除国际恐怖主义?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恐怖主义出现的一般规律。撇开所有道义和法律的谴责,恐怖主义只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暴力,这种暴力的使用在对象、范围、手段上不受任何道德、法律及其他社会规范的约束,因此特别具有残忍性。它往往发生在极弱与极强、力量悬殊的对抗状态中,并从极弱的一端产生。比如,车臣的极端民族主义派别不是一开始就采取恐怖手段,而是在正规战争中彻底失败后采取的,当他们成为极弱者、并决心继续对抗强敌时,除了选择恐怖手段外,没有其他的有效手段。 恐怖主义虽然受到全世界的谴责,但像车臣境内恐怖袭击的强烈程度确属罕见,这种不同寻常的烈度只有用仇恨和机会来解释。趁俄罗斯的衰落,以自由和独立为目标,向俄罗斯进行历史的清算自然是车臣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必然选择,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宿命。 弄清车臣与俄罗斯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后,我们对北奥塞梯事件中的罹难的普通平民产生了加倍的同情。在传统的战争中,间接带来的生灵涂炭一直受到正义的谴责,在恐怖主义暴力同国家暴力的对抗中,直接的生灵涂炭、包括妇女儿童生命损害似乎更应遭到正义的谴责,恐怖主义应该受到谴责。 怎样结束恐怖主义袭击,进而结束对平民的不公平现象?其实谁都知道,但谁都不愿说,因为菲律宾等国屈服于恐怖主义的威胁,从伊拉克撤军之举,在世人面前显得灰溜溜不太光彩。也许美国等西方大国迟早要同国际恐怖主义作必要的妥协。因为道理很简单,在生活中,一个壮汉如果始终被偷袭而又找不到偷袭者,那么他最大的愿望是要结束这种糟糕的状态,当然他不会完全投降,因为他毕竟是条壮汉。如果壮汉坚决不妥协,除非他能够消灭偷袭者,不然他就永远处于担惊受怕的被偷袭状态。 恐怖主义也具有暴力对抗的一般规律,根据克劳塞维茨的理论,暴力使用具有趋向极端的倾向,由于现实的种种因素的干扰,现实中的暴力都具有有限性,常规战争就是有限暴力的表现形式。但是,恰恰是21世纪开始出现的恐怖主义暴力形式,一开始就具备了走向无限极端的特征。国家势力同恐怖主义暴力的对抗,说到底是有限力量同无限力量的对抗,国家将很难占到上风。 恐怖主义暴力本身具有不妥协性,一旦对抗双方互不相让,那么就把这种对抗推向了极端,承受重大损失的是国家与社会以及人民。事实上,在以往处理具体人质事件中,国家政府经常向恐怖分子作出让步。国家不妥协的态度是建立在自己军事机器强大基础上的,但国家的军事机器应对恐怖主义军事机器是很难奏效的。坦克、火炮、巡航导弹、航空母舰在恐怖主义面前也许只是一堆废铁。两者相对抗,恐怖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占有优势。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制定一系列相应对策,这是消除恐怖主义的前提条件之一。 恐怖主义可以长期地把国家搞得焦头烂额,而国家不能长期处于焦头烂额状态,这就是恐怖主义对国家的优势。目前大多数国家被传统的战争思维所支配,不愿面对现实,那么只有让时间来改变思维吧。换言之,在反恐战争中,大多数国家认为自己掌握着足够的优势,而恐怖主义也认为自己占有优势,那么到底谁处于真正的优势呢?一系列恐怖事件足以证明。 目前,北奥塞梯事件使人们开始怀疑普京总统的不妥协立场,人们的思考似乎已开始分化。世界范围的恐怖主义暴力同国家势力的对抗,已经成为21世纪初世界政治的主题,我们又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麻烦,它将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国家力量的有限性,以及国家要求人民作出牺牲的权力范围。 (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战争文化与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教授)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